新华社驻津巴布韦首席记者李老师常说:津巴布韦是一个经常会产生奇迹的地方,很多时候全世界都觉得某事该差不多了,在津巴布韦就是不行;可当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希望了吧,事情却又忽然柳暗花明起来。李老师口中的“津巴布韦奇迹”主要是指这个国家的政局变化。其实,不仅是政局,津巴布韦在其他很多地方在我看来也是如谜一般,很多当地人习以为常的小事,在我却是看不清,搞不懂,真的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城市一夜换新颜2月中旬的时候,出差去了趟毛里求斯,回来发现,小别刚刚一个星期的哈拉雷已是“旧貌换新颜”。
哈拉雷变得非常漂亮
首先,将近半年没人清理肆意堆放在街边的垃圾没有了。经常还可以看到哈拉雷市政的人开着用农用卡车改装的垃圾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各主要街道原先已经长到一人多高的野草,差不多都被修剪一新,开车出行,特别是转弯的时候,再不必伸长了脖子使劲地透过杂草辨认来车。
树木葱笼,街道整洁
最让人欣喜的是,那一阵子,无论是电还是水,甚至是网络,都正常运行,不会突然停止或故障,让我彻底地享受了几天“幸福生活”。虽然2月在哈拉雷已经是初秋,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带来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2月13日津巴布韦联合政府的成立。多年来一直严重对立的两党三派,终于在南共体的斡旋下达成了难得的谅解。外界对于津巴布韦联合政府能否解救这个挣扎于高通胀和严重霍乱疫情中的国家众说纷纭,而津巴布韦人自己却对他们的新政府充满信心。2月底去交电费,收款员再不像之前几个月我见到的那样,慢慢吞吞无精打采。他把收款用的电脑键盘打得啪啪响,平均不到10秒就大喊一声:“下一个!”
应该说,津巴布韦的政治人物在最近两个月的表现对得起他们人民的期待。虽然西方国家或是某些亲西方的媒体,经常会跳出来指责“津巴布韦没有实现完全的公平分享权力”、“反对派在津巴布韦依然受到压制”,但是无论是总统穆加贝还是总理茨万吉拉伊,都显示出了致力于两党合作、国家复兴的诚意,他们总是透过媒体相互释放一些善意。
茨万吉拉伊与苏姗。苏姗在车祸中身亡。
3月初,茨万吉拉伊的太太苏珊因为车祸去世。当时很多人都担心,津巴布韦联合政府的“蜜月期”也会随之戛然而止。虽然“争取民主变革运动”(简称“民革运”:加入联合政府前,是津巴布韦最大反对党)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声音,要求进行独立调查,指责穆加贝和津巴布韦民盟是策划惨剧的“幕后黑手”,但茨万吉拉伊本人一直都保持了十分克制的态度。他在公开讲话中多次表示,“相信这只是一场单纯的事故”。
车祸现场
事后调查显示,当天开着卡车撞向茨万吉拉伊坐骑的卡车司机受雇于一个英国组织,而他开的卡车则注册在一家美国国际援助组织名下,事发时,卡车上满载着抗艾药品。种种迹象表明,造成总理夫人死亡的事故,确实只是“一场单纯的事故”。车祸导致的政治危机总算是平稳度过。客观地说,是穆加贝总统医院探望受伤入院总理的真诚,以及茨万吉拉伊的冷静挽救了建立在薄弱的信任基础上的联合政府。
霍乱肆虐吻照接年1月底的时候,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谈判进入攻坚阶段,在轮值主席、南非总统莫特兰蒂的倡议下,南共体在哈拉雷又开了一轮特别峰会。当时大家都对峰会抱了很大的希望。常驻津巴布韦的、来自南共体各国主要媒体的以及一些世界大牌媒体的记者把会谈地点哈拉雷彩虹酒店挤得水泄不通。
原以为津巴布韦朝野已经在之前沟通得差不多了,峰会不过是走个过场,请各国领导人为达成的协议做个背书。没想到,当天的会议进行得格外艰难,供贵宾出入的红地毯铺了又撤,撤了又铺地折腾了好几回。后来算算,那天的会议竟然开了将近14个小时。期间,我们一帮记者等在会场外,既无消息可发,又不敢贸然离开,生怕错过了历史性的瞬间。在漫长的等候期间,各国记者只好边聊天边打发时间。
一位来自莫桑比克的纸媒记者得知我在哈拉雷常驻,连忙向我打听他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fz/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