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山教授在精彩分享中
讲座由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金铨教授主持
年12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李安山先生,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以及扬州大学内外的部分听众,奉献了一场题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非洲与中非关系”的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金铨教授主持。
李安山教授学贯中西。他在年入读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就读,毕业后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从事研究。他在年赴加拿大求学,师从美国非洲研究学会前会长克莱恩(MartinKlein)教授。期间曾在美国、英国、加纳进行论文调研。李安山教授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和出版了相当数量的重要中英文著作及论文。
在此次为时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李教授高屋建瓴,举重若轻,既直击有关于非洲重要性以及中非关系等方面的重大核心问题,同时又以大量生动而翔实的事例、数据、图片,形象而有力地为听众揭示了一个迥异于流俗看法的非洲,并且对中非关系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出了开明、新颖、犀利的看法。他强调指出,不仅非洲需要中国,而且中国更需要非洲。(此次讲座内容,详见文后根据李安山教授讲稿整理而成的长篇幅分享。)
听众提问
在演讲之后的问答环节,对于听众所提出的如何与非洲人打交道以及在非企业及华人与当地民众融合的问题,李教授同样做出了生动而又中肯的回答。对于前者,李教授首先强调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他提到了一位刘姓中国商人一个月左右之前在非洲某地发生冲突的例子,刘某辱骂对方是猴子,还说对方的总统也是猴子,结果不仅被驱逐,而且此事在海外广为流传,产生了不良影响。
此外,李教授告诫要注意文化差异的问题。比如他本人在加纳的师弟家参加晚宴时,曾诧异于宴会上年纪最大的教士在打开葡萄酒瓶后就对着瓶子喝了一口,而这其实是为了向尊贵的客人表明酒是好的,没有毒。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非洲内陆旅行时想在河边小便,但无论他将身子转向何方,他雇用的那位挑夫都堵在他的前面,让他觉得对方很无礼,但挑夫实际上是怕他被鳄鱼咬着。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的华人应当尽量多读书,多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语言,传播有利于双方友好合作的事情。
关于在非企业及华人与当地的融合,李教授坦言在这些方面的确存在着问题。这不仅体现在一些中国在非企业与华人与外界保持着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而且不愿或者不擅长于与外界沟通。一些在非洲的企业平时门窗紧闭,养狗防范。而有些企业尽管在当地承担了社会责任,修路,捐钱,但企业连介绍这些事迹的小册子也没有准备。造成这种状态的一个原因,是中非民众频繁接触的时间仍然相对较短,大规模的介入还只有几十年的时间。随着中非双方全方位的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情况会越来越好。
全场听众最后以热烈的掌声致谢李安山教授的精彩分享。
李安山教授与苏丹研究中心部分领导、研究人员留影
(石志宏撰写)
(以下分享李安山教授讲座的精彩内容)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非洲与中非关系
李安山教授
李安山教授的此次讲座集中阐述了五大问题:
一.为什么中非关系发展迅速却又存在着那么多的误解?
二、非洲真的一直很落后吗?
三、世界历史进程中非洲的作用
四、中非之间历史上有联系吗?
五、当代中非关系为何重要?
一、中非关系发展迅速但存在诸多误解
李教授首先以典型事例说明中非民众之间普遍存在着的各种误解。他极其谦逊地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非洲研究专家,因为非洲大陆有50多个国家,要弄清其中哪怕一个国家都是很容易的。就中非普通民众而言,现在尽管有了更多的接触,但双方之间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看似荒谬的误解。比如:肯尼亚人(甚至是非洲人)认为中国人都长一个样,中国人就分戴眼镜的和不戴眼镜的这两种,而中国人看其它人种差不多也是这样;收养非洲弃婴的上海阿婆奇怪婴儿为什么老是洗不白,为此特地去为婴儿看急诊后才明白皮肤生来如此。从中可以看出中非民众双方仍然很不了解。
而在更为广泛的中非关系之中,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中非关系有着长足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是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非洲最大承包商;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中非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医疗队遍布非洲;中国援建诸多非洲学校;中国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以英语为母语的非洲留学生的首选目的地国家。
但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对非洲的印象极其片面。年中非峰会前后,《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次调查牵涉到名受访的中国人,他们对非洲的印象是:贫穷落后、艾滋病、野生动物、运动和音乐舞蹈天赋、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物产丰富。在他们对于非洲的理解中,“饥饿”、“原始”、“战乱”排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友好”、“热情”和“活力”。这种看法到现在仍未有多少变化。
李教授概括了中非关系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历史相似;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他着重通过列举典型文物和事例,揭示了中非双方在历史方面的相似性,这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被西方奴役和剥夺的经历、被瓜分和反抗遭到镇压的命运。而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则是中非关系中正在进行着的强大现实。
尼日利亚古陶器(公元前-公元年)
秦兵马俑(图片据网络)
17世纪的荷兰使节参拜非洲的一位国王
英国使节晋见中国乾隆皇帝
二、傲慢与偏见:误解的深层次思想根源
针对上述的误解与片面认识,李安山教授在演讲的第二部分揭示和归纳了其背后的深层次思想根源。一些堪称荒谬的见解甚至发生在伟大的哲学家、杰出学者身上,实在发人深省。这些典型的错误思想包括非洲文明空白论与文明外来论,以及我族中心主义的文化范式。
德国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见自觉的历史的光明”,“自然不可能会有什么发展,什么文化”。在对世界各种文明的描述中,非洲被排除在外,“因为它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它没有动作或者发展可以表现”。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特雷沃尔·罗珀认为:“可能在将来会有非洲历史可以讲授,但目前还没有,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其余是一团漆黑,……而黑暗不是历史的题材。”(年)这些都是典型的非洲文明空白论的观点。
与非洲文明空白论殊途同归的,是欧洲人类学家的“含米特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非洲文明是外来文明,为含米特/闪米特人创造,而含米特人/闪米特人属于高加索人种。这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为殖民主义统治提供了合法依据。
与非洲文明空白论与文明外来论相比,我族中心主义的文化范式是一种甚至更为普遍的存在。罗马人曾自认为是最先进的民族,将所有其他民族都看作“野蛮”;希腊人颇为自己的出生地而洋洋自得;中国人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来形容华夏中土四周的民族;非洲人也不例外:温妮·曼德拉(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第二任妻子、南非反种族隔离斗士)称自己的祖母为“我出世后认识的第一位种族主义者”。李安山教授指出,我族主义中心对其他民族或文明的误会来自不了解;交通隔绝和互不交往使不同文化或民族之间产生误解;但是如果以我族中心主义作为统治他族的借口,则又当别论。
三、世界历史进程中非洲的作用
李安山教授演讲的第三部分,以丰富而充实的事实,从人类起源非洲论、古代文明(非洲岩画、文字、大学、学术、王国)、近代以来的厄运与成就以及非洲落后之原因探析、当代非洲从世界边缘走向中心的趋势等诸多方面,揭示了非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南部非洲的古代岩画
首先,在人类起源论方面,非洲起源说存在着优势。目前研究已经证实的三点是:1.非洲发现的人类早期演变的头盖骨化石系列最为齐全(万年前的类人猿-万年前的人类物种);2.近20多年的分子遗传基因研究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提供了多种新证据;3.最近的语言学研究推论世界语言源于非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洲通史》第九卷,年中期完成)。
第二,非洲的古代文明,在非洲岩画、文字、大学、学术成就、王国等诸多方面得到强有力的展现。
(一)非洲的岩画。岩画是记录人类想象力的最早证据。非洲是保存着人类岩画最大存量的大陆,共有超过万幅岩画分散在广袤的大陆。非洲是岩画历史最早的大陆之一,在纳米比亚发现的动物题材的岩画有年的历史。强烈的自然主义风格,往往与当地的原始宗教有某种联系,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非洲文字。非洲除古埃及文字、科普特文字和阿拉伯文字外,还有古代苏丹的麦罗埃文字(Meroe)、利比亚的提菲纳文字(Tifinag),埃塞俄比亚的盖兹文字(Ge’z)阿姆哈拉(Amhara)、东非的斯瓦希里文字(Kiswahili)、西非包括豪萨文(Hausa)、富尔贝文(Fulbe)和卡努里文(Karuri)的阿贾米(Ajami)文字体系。然而,这些文字或已经失传,或使用范围小。破译麦罗埃古文字的工作如今仍在进行中。
(三)非洲大学。世界最早的大学中,非洲占了三所。其中两所位于北部,一所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即创立于公元年位于今摩洛哥非斯的卡拉韦因经学院(UniversityofAl-Karaouine)、创立于公元年位于今埃及开罗的阿资哈尔大学(Al-AzharUniversity)和创立于年位于今马里廷巴克图的桑科雷大学(UniversityofSankore)。
(四)历史学家。伊本·赫尔敦(IbnKhaldun,-),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出生于突尼斯;其《历史绪论》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他从方法论的角度为人文社会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提出文明衰落与人口锐减的关系;关于游牧民在军事上比定居者占优势的观点构成了他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指出历史不能只记载表面的东西,将社会分成两个主要的集团———农业和畜牧地区、城市地区,与之相对应的是平等主义团结精神与国王的独裁统治;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不同民族在习惯和制度上的差异取决于每个民族提供其生存资料的方式。
(五)非洲王国。公元前9世纪的库施王国兴起于尼罗河中游的栋古拉地区,位于圣山巴卡尔山麓的纳帕塔成为库施王国的第一个首都;在公元前8-7世纪,它征服了埃及,国王成为古埃及第25王朝的黑人法老,以“努比亚的统治者”的名称流传至今;非洲还曾出现过诸多王国:阿克苏姆、加纳、马里、桑海、东非诸城邦国、大津巴布韦、刚果王国、阿散蒂、贝宁等。
(六)西方人的赞叹。荷兰人戴珀(O.Dapper)在谈到17世纪时的贝宁王国居民时提到了该国的法律和警察:“这些尼格罗人,比海岸边上的要文明得多,他们有自己的法律和组织完善的警察,他们与来到他们中间做生意的荷兰人以及其他的外国人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并对他们表示出极大的友善。”
苏格兰人芒戈·帕克(MungoPark)在18世纪末记录他所见到的尼日尔河上的塞古(Segu)那种“文明壮丽的景象”:“这个广大城市的情景,河上无数小船,拥挤的人群,附近农村的耕作情况,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文明壮丽的景象。我万万没有料想到在非洲的腹地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年在尼日尔河流域考察的法国殖民考察队队长乌尔斯特(Hourst)在参观西非古国桑海帝国首府加奥遗址后颇有感慨:“在当时,桑海帝国不仅是非洲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第三,近代以来非洲的厄运与成就。在近代,奴隶贸易对非洲的人力资源、价值观、生产、家庭、政治、经济、文化的摧残和破坏,给世界和非洲造成了一种深远的影响。独立以来的非洲在一体化、人权、边界稳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置疑。当代的非洲正在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奴隶贸易与人口迁徙。16-19世纪,多万的欧洲人移民新大陆;-0万非洲人被强迫运至美洲从事种植园奴隶劳动;19-20世纪中叶,近万中国劳动力以契约劳工或自由劳动力的方式迁移世界各地。这种全球性劳动力迁移为欧洲和北美带来了大量财富,构成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
非洲对欧美近代发展的贡献。作为早期美洲殖民地的主要劳动力,非洲黑人移民为欧洲的原始积累打下了基础,成为工业革命的直接贡献者。从奴隶贸易起即为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英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作出了贡献。按经典的现代化理论,英国现代化“起飞”阶段是在-年,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三角贸易”的丰厚利润,构成了欧美原始积累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在殖民主义时期,非洲和中国的被殖民和被侵略的历史以及对殖民主义侵略者进行了激烈反抗的历史相似;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非洲的统治从根本上剥夺了非洲国家自由选择发展道路的主动权,从而使非洲丧失了自主发展的机会;非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一种受人操控和制约的境地,从而为后来的欠发展打下了基础。
对于非洲独立后的成就,在西方和中国都存在着悲观主义的论调。但李安山教授指出,这一时期的非洲在地区一体化、人权、边界稳定方面的成就不容置疑。
非洲地区一体化。地区一体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非洲一体化包括两个阶段:非洲统一组织()与非洲联盟(2);非洲国家相互审查机制的建立、泛非议会的成立以及其他相关制度的确立,从制度上提供了非洲联盟作为一个大陆一体化的机制保障。更为难得的是,非洲大陆在面临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时在世界舞台上以统一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立场,这是其他大陆所难于比拟的。美国为“对付非洲的恐怖组织”而创立了非洲司令部,曾有一两个国家表达了与美国合作的意愿,但由于非洲联盟的坚定立场,这个司令部最终设在德国的斯图加特。
非洲人权问题。非洲国家在人权问题上一直受到欧美国家的指责。“人权”是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批评非洲国家的根据,也是它们对非洲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的重要条件。非洲独立以来人权方面的成就不容置疑:以妇女权为例。欧洲到年才普遍实行男女平等的普选权(其中德国年,英国年,法国年,意大利年,比利时年)。美国妇女在独立后经过了一个多世纪才争得宪法所赋予的选举权。非洲妇女独立后享受到的权利远远超过欧美妇女。除了享有投票权外,她们中有的当上了联合国大会主席;有的成为政府部长;有的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的成为总统。这些权利与成就都是欧美的妇女无法比拟的。在实现世界妇女大会(年)提出的目标方面,中国也落后于10余个非洲国家。
边界稳定问题。欧洲独立国家的出现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年)为标志,至今已有多年,其间经历了无数次为边界进行的战争。非洲边界44%是按经纬线划的,30%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的,只有26%的边界是由河流、湖泊或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这种由殖民者划定的边界使非洲一些民族或部落被分离。这一殖民遗产按理说应该引起无数次边界冲突和战争。在伦敦和巴黎划的边界,按理应当会引发非洲国家打得一塌糊涂。但这些情况并未发生。
在这一方面体现出非洲第一代领导人的智慧。他们承认这种边境的划分办法很不合理,但仍然需要得到尊重,不然各个国家之间会打得一塌糊涂。非洲领导人的这种政治智慧,避免了因边界而可能产生的冲突。
非洲国家落后的原因。非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挫折,并不仅仅是非洲人的责任。从年代以来,西方大国在千方百计对非洲施加影响,替非洲国家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发展计划,并以提供援助或技术支持为条件。从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到后来的各种“发展战略”,从“结构调整”到“华盛顿共识”。非洲国家为了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不得不按西方国家的意志进行各种并不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改革”。
当代的非洲正在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非洲地位的变化是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非洲地缘的重要性;非洲资源的重要性;非洲国家的重要性;非洲:国际政治的新的角力场,特朗普政府当局近日推出非洲新战略。
四、中非关系历史渊源以及当今重要性
中非关系历史渊源,涵盖不同的历史时期:1.早期交流的信息,这种交流可能早至汉代就已进行;2.明清时期的交往;3.民国时期的共同命运;4.共和国以来的发展。
当代的中非关系具有四个特点:1.首脑外交奠定了中非关系的基础;2.平等观念是中非关系的灵魂;3.互利双赢是中非关系的实质;4.规范机制是中非关系持续发展的保证。
关于中非关系,目前世界公认的四个事实是:中非关系发展迅速;中国为非洲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在非洲所作所为对大家有好处;非洲民众对中国的好感比较普遍。这些事实得到了国际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的佐证,包括:年皮尤调查(theopinionofChina);年非洲晴雨表(AfricanBarometer)的民调;年麦肯锡的调查报告;年3月ISOP在肯尼亚的民调,首次上升为适合发展伙伴,以前一直是美国。
非洲对中国的重要性,体现在:非洲是中国重要的战略伙伴;重要的战略物质供应者;重要的投资地;重要的商品市场;重要的金融突破口;重要的产能合作方……因此,不仅非洲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非洲。
中非合作中目前出现了不少的新问题。但问题越多,说明交流越深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国家利益与在非企业利益的矛盾;中国(国家)利益与非洲国家(企业)利益之矛盾;中国利益与既得大国利益之矛盾;能源开采与非洲可持续发展之矛盾;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矛盾(非洲入常);注重政府间关系,缺少民间交往。
对于中非合作当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李安山教授的观点是:辩证地看,问题愈多愈好;在平等的基础上处理好问题,关系将更进一步。对这些矛盾的处理不仅关系到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关系到未来人类发展的道路,不容忽略。中国只有正视并致力于妥善解决这些矛盾,才能向世界展示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才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石志宏据李安山教授12月27日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演讲内容整理)
学术顾问:俞洪亮王金铨
主编:姜恒昆
校对:付海娜
责编:石志宏
石志宏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jj/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