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津巴布韦 >> 津巴布韦经济 >> 正文 >> 正文

孩子喜欢自言自语,这些背后的原因你知道吗

来源:津巴布韦 时间:2020/9/21
01

姐姐家的果果快4岁了,聪明机灵,唐诗、儿歌、故事张口即来,可谓是姐姐的骄傲。

可最近,这个让她引以为傲的娃却让她伤透了脑筋。

原来,果果最近总是嘀嘀咕咕,喜欢自己跟自己说话。

经常与家里的小金鱼进行自问自答:“吃饱了吗?哦,吃饱了呀。叶子好不好吃?好吃呀,那你就多吃点。”

看动画片的时候趁着广告就重复里面的台词;

躺在被窝里,手里玩弄着布娃娃,嘴里也不停说着故事书中的片段。

就这样,自导自演,玩的不亦乐乎。

一开始,姐姐并没在意,觉得这是孩子爱学习的表现,直到奶奶提出疑问:“这孩子整天对着空气说话,是不是哪里有问题呀?”

姐姐反驳了奶奶后,也陷入了深思。

相信很多孩子都会有自言自语的情况,常常让父母感到紧张和焦虑,害怕孩子精神方面是不是有问题。

那么,孩子爱自言自语是病吗?

02

心理学家尹文刚教授曾说过:“言语的使用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诱导孩子使用内部语言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发大脑机能的方法。”

所谓内部语言,就是脑海中涌现出的各种想法、画面和感觉变成了自己和自已的对话。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言自语。”

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就开启了外部语言,心中所想一定会全盘说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2-6岁,在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社交圈并不广泛的年龄阶段。

他们没办法像大人那样用大脑进行无声思考,往往需要借助与玩具的互动,通过语言的表达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自言自语的现象也就产生了。

孩子爱自言自语,通常发生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从而折射出孩子的孤单无伴。

他们会拿身边玩的对象,如:布娃娃、积木、沙子,甚至是家里的宠物,来当做自己的“好朋友”,进行角色扮演,与它们“对话”。

在与“好朋友互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

如:这个积木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呢?这里,这里。

涂黄色还是蓝色呢?蓝色,不对不对,还是黄色吧。

通常情况下,孩子都会在自言自语的过程中找到解决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表明,从2岁到6岁之间的孩子,大约有一成到三成的机率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般来说,这个现象到孩子入学之后,随着他们的社交逐渐增多而渐渐消失。

自言自语是孩子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种正常现象,父母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和紧张。

03

五一长假,远嫁的表姐回来了。这天,姐姐盛情邀请大家在她家聚聚。

当大家正沉浸在搓麻将、玩手机、唠家常的休闲美好时光中时,果果气冲冲的从外面跑回来,状告邻居小伙伴不跟她玩,姐姐安慰了好一阵,才乖乖玩玩具去了。

表姐从她的玩具房经过时,忙问:“果果房间还有人吗?她在跟谁说话。”

姐姐立即明白了:“她肯定又在跟玩具‘对话’,”说着就转身走向果果的房间。

表姐好像知道她要干啥,立即拉住了她的胳膊,安慰了一通,娓娓道来:

淘淘(表姐的儿子)在3岁的时候,也出现了自言自语的现象。

因为听说同小区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就喜欢自言自语,当时的她可吓坏了。

为了制止淘淘自言自语的行为,每次都会吼他,不让他叨叨,甚至还说出拿针把他嘴巴缝上的话来吓唬他,被吼过后确实能安静一会儿。

可过不了多久,就又说上了。

那段时间,她心里始终压着一块大石头,焦虑不安。

最终决定向医生求助,挂专家号得到的答案是:孩子一切正常。

不放心的她又找到心理医生咨询,医生诊断结果是:此阶段孩子爱自言自语属正常现象。并告诉她吼孩子百害无一利,行为太过偏激。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回到家的她开始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自言自语;

有空的时候就陪在孩子的身边,时常听听孩子说了些什么,甚至有时候她也会以玩具的名义和娃对话。

事后的她才反应过来,孩子除了自言自语,其他一切都挺正常的,是自己过于紧张了。

淘淘自言自语的现象在六岁时逐渐消失了。

表姐的一席话,让姐姐心安了不少。

拇指儿妈妈认为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父母只有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做到不焦虑育儿,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善待孩子。

04

虽然说孩子自言自语是一种正常的发育过程,但也需要父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父母任其发展,就有可能打破孩子的成长规律,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自言自语是不好的行为,又说不上来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么,当孩子出现自言自语的行为,我们该如何做呢?

不要打断孩子,也不要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曾指出:宝宝的自言自语指的是宝宝一边进行其他的活动,一边自言自语,实际上这些话不是说给任何人听的,也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而是宝宝情不自禁的一种行为,他们在将自己内心所想和现在所做的活动在第一时间用语言表达出来。

面对孩子的自言自语,父母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焦虑担心。要知道,这是孩子外部语言转内部语言的发展过程,是语言能力成熟的表现。

我们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这种表现,千万不要打断孩子,也不要横加干涉,以免扰乱孩子的思维,打乱孩子的想法。

抓住机会参与孩子的游戏中

乔治梅森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当·温斯勒在《儿童早期研究季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在自言自语的时候,不管是自发的行为还是大人告诉他们的方法,都比不言不语时更能做好游戏或其他动作。

父母和老师不应该把这看成是怪异的行为。

相反,我们更应该多多听取孩子说了什么,这是了解儿童思维的一个奇妙的窗口。

孩子自言自语,并不是在随便说话,而是通过认真思考后才说出来的,可以说这个过程,是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作为父母,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在旁边静静倾听,了解孩子的思维过程和内心情绪,找到合适的对话机会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

如:宝宝的布娃娃生病了吗?好乖哦,打针都不哭呢;讲的什么故事呢,妈妈也想听等等。

有目的性的引导和鼓励孩子进行交流,以此来开动孩子的大脑,启发他们的思维,从而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鼓励孩子玩角色扮演

从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可以让孩子观察到对应角色的特征;

如:医生是看病打针的,警察是抓小偷的,妈妈是要哄宝宝睡觉的。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从而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语境,以丰富孩子的表达能力。

当父母发现家里的娃有“自言自语”的现象,不妨给娃一些空间和时间,学会聆听,适当参与,正确引导,相信孩子在自我相处中能慢慢成长。

—END—拇指儿妈妈专研科学育儿多年的90后辣妈;白天纵横职场,晚上回家奶娃,咱们一起聊聊婚姻、亲子、教育那些事啵

好看你就点点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jj/62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