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津巴布韦 >> 津巴布韦美景 >> 正文 >> 正文

政治权力女人穆加贝99岁的总统

来源:津巴布韦 时间:2017/12/17

93岁的穆加贝穿着笔挺的西装,面带微笑,左手搭在国防军司令康斯坦丁·古韦亚·奇文加身后,右手与后者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当地时间11月16日,津巴布韦《先驱报》发布了这组照片,这也是这个国家“出事”后,总统首次露面。

11月14日夜至15日,津巴布韦刚刚发生重大政局动荡,奇文加领导下的国防军包围首都哈拉雷,封锁通往政府办公室、国会大楼与法庭的道路,并占领了国有的津巴布韦广播公司。《纽约时报》报道称,总统穆加贝及其家人遭军方软禁。

尽管国防军和执政党口径一致,拒绝把这次行动称为“政变”,但在不少媒体和专家看来,它已经具备了政变的所有因素。

看上去,总统和奇文加举行了友好亲切的会谈,但所有人都知道,过去的三天是这个政坛老人93年人生里最无助的三天。

年,穆加贝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参加活动。(CFP图)

开国元勋的99岁总统梦

说穆加贝是一个传奇,并不过分。

他是津巴布韦独立解放斗争的领导人,曾任不结盟首脑会议领袖、英联邦国家首脑会议主席、南部非洲前线国家主席、非盟轮值主席,一直带领黑人和穷人与统治者抗争,是一代民族英雄,更是津巴布韦的开国元勋。

年,穆加贝出身于津巴布韦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的母亲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年轻时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曾前往南非、坦桑尼亚、加纳等国深造,还通过函授获得了伦敦大学经济学、法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学位,是非洲现任领导人中学位最多的一位。

然而,特殊的时代洪流中,往往难以容纳一张平静的书桌。随着上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日渐兴起,穆加贝的生命轨迹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他投身革命,率部与白人治下的罗德西亚政权(津巴布韦前身,英国殖民地)进行“游击战”,曾一度被重判10年。

在狱中,他的威信和影响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并成为该国解放运动中举足轻重的领袖和西方世界极力赞颂的“民族解放领袖”、“民主斗士”。

年,津巴布韦获得独立,穆加贝出任总理。7年后,津巴布韦改制为总统内阁制后,穆加贝转任总统,至今已经连续执政37年。

当地时间7月29日,津巴布韦奇诺伊,穆加贝正式回应关于选接班人的呼声,表示自己“还不会死”,现在谈接班人的事情为时过早。(CFP图)

年8月,89岁高龄的穆加贝以61%得票率的巨大优势连任总统。当时,他四处拜票,短短两周里,参加了12场竞选活动,每次都上台发表一个多小时的即兴演讲。在当年7月28日最后一场选前造势活动中,穆加贝还当众大吃甜筒冰激凌,以回应外界对其健康状况的质疑。

穆加贝52岁的第二任妻子格蕾丝·穆加贝曾向媒体透露,他每天清晨4点就起床,做瑜伽锻炼,然后去上班;他的医生则表示,穆加贝的身体状况好得惊人;裁缝也称赞,他的身材20年没变。

就在同一年,穆加贝签署了旨在削弱总统权力的宪法修正案。根据该法案,津巴布韦总统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每届为5年。但该法案并不具有追溯效力。

年,穆加贝所在的执政党早早地确立了他作为年大选的总统候选人,如果一切顺利,这位“不老传奇”可以执政到99岁。

但前提是一切顺利。

年8月,穆加贝和他的妻子格蕾丝一起跑遍全国各地拉选票。(CFP图)

跌落神坛的“穆爸爸”

建国有功,治国无术。这是不少人对穆加贝的评价……

责任编辑:曹默涵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财新网、《参考消息》等

如果您在购买或阅读过程中有任何问题,

欢迎拨打--/添加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11.17期

封面故事

邓小平早有预言:穆加贝要自己碰!

前大使回忆:我亲眼目睹了津巴布韦通胀的过程

热点分析

定了!集体租赁住房细则公布,北京租房族以后这样住

贵州茅台失守元大关,一天多亿没了……

60年增值万倍,这位“救世主”30亿卖了

湖南某高中爆发大面积肺结核感染,曝料者却被责给学校抹黑?

观点

冬天最先被冻死的,将是共享单车

《演员的诞生》,又一次刷新了综艺的底线

能救厦门的,只有文青

专栏|社会需要鸡汤,就像你需要养猫一样

图说天下

高原冰封的湖面上,羊群与太阳赛跑

外媒看点

比杀马特还妖娆的菲律宾“马路之王”,命不久矣

搞个人崇拜?马克龙后院起火,百人“造反”

击倒拳王邹市明又如何?还得当搬酒的临时工

离了中国,怎能“重建美国”

智识·钛客

路测63万英里,Waymo无人车想让特斯拉唱《征服》

智数

三四线赚不到工资,北上广找不着对象

生活参考·私享

在冻得嘶嘶哈哈的大冬天里,如何科学地“无痛早起”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武汉白癜风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j/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