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整理观察者网钟晓雯
“赤道几内亚,我记住这个国家了。”一个多月前,在一篇评论文章下,读者的这条留言登上了我们的热评榜。让他记住这个非洲小国的,是采访者口述的一个故事:在汶川县地震后,赤道几内亚向中国捐赠了万欧元,相当于该国人均捐赠了1欧元。而面对这一天灾,美国政府仅向中国捐赠了50万美元。
那么多认同,有感动的成分,也显示出大家对非洲国家印象的错位。
这些年,听到人说起非洲,再谈“兄弟”情谊的少了,更多是在援建、投资上做文章。“政治优先”、“援外必先富民”、国与国之间无感情等论调,不无拥趸。这些“理性”的人,有多了解非洲?了解中国近年的对非投资?我们不得而知。
最近我去北京出差,机缘巧合,拜访了一位从事对非工作二十多年的外交官。
碰面前,他刚结束了一次出访,访了布隆迪、津巴布韦和埃塞俄比亚等国。
“你一定想不到,埃塞俄比亚拿什么偿还中国贷款?”
“用什么?”我参不透他为什么问这个。
“用芝麻”,他说。
“那该要多少芝麻啊?!”我脱口而出。
“可能你家里的芝麻油就是埃塞芝麻榨的。”外交官朋友说。
“每次偿还后,埃塞政府都会通知中国金融机构,钱已经到账,可以去扣款了。国与国之间借贷延期或拖延很常见,像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却很少见。”他补充,“类似的还有安哥拉,中国在当地投建金额很大,他们的还款记录也是非常好的。”
埃塞是他第一次驻外工作的地方,年从北京出发去到埃塞,这个国家的民生凋敝、破败不堪,在他情感上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此后他还多次到访埃塞,令人惊喜的是,每次重访“每次都不一样”。
“虽然老百姓生活很困难,但秩序不差。”有一次,他看到路边埃塞人排成一条长龙,前后都没什么目标性建筑,没有围栏也没有人指挥。正费解,随行者解释,这是在等公交。“可是公交车连影子都还没有,也见不到公交站台,这么有秩序北京都比不上。”
闲聊中,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讲了更多出访的见闻。
外交官朋友下榻的宾馆风景宜人,后花园漫步着些鹿和野猪。“它们也怕人,会和你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人和自然很亲近”。他提醒我,“你看这张照片的远景”。他指的是远处的天际线,俨然已经是现代城市的样子,“动物和人只隔了一张铁丝网。”
滑动屏幕,画面变成烟波滔滔的山谷,“这是维多利亚瀑布,数公里外,就可以看到升腾的水雾。”维多利亚瀑布宽度和高度都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一倍,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在以往的交流中,我知道他在非洲见过不少这样壮阔的自然景色,但从语气中依旧能听出感叹。
“维多利亚瀑布,数公里外,就可以看到升腾的水雾。”(照片为作者提供)
画风一转,照片里出现了一个津巴布韦村落,不论是人还是物都浸没在一片土黄色的背景中。茅草房顶,黄泥墙面,屋内陈设简陋。可在细节中,又看得出些“科技”的影子。屋外的石板上搁着一块太阳能电板,收集到的电传到屋内,连接着自制的拖线板——木板加上两根铜线,同时接着好多用电器,其中包括一部手机。他说,同行的中国人都吃惊于这种“动手能力”。毕竟,这离国人太远了。
那块自制的插线板
“非洲人对中国总是充满好奇。”他说,到过中国的非洲人都会zan不绝口,即使没有来过,也罕见对中国有敌意的。“他们提过好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像是中国人吃乌龟吗?吃哪部分?他们觉得乌龟没什么肉。又比如他们会问,你们实行计划生育,万一意外怀上了怎么办?”他补充,“但他们的提问,并不是西方人的那种质问,他在试着理解你的政策。”
相互理解,对任何两个自然、人文环境截然不同的国家都不是容易的事。就像第一次结识这位朋友时,我就被他的白癜风用什么药膏治疗皮肤病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j/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