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篇
受商务部委托,海关总署主办、上海海关学院承办了首次赴津巴布韦“海关监管设备应用”培训班。继赴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培训班之后,本次海外送教上门项目是中国海关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及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又一次具体实践。
本次中国海关代表团成员共5名,分别是来自上海海关学院的张树杰老师、王菲易老师,天津海关张程老师,拱北海关陈爽老师,和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刘欣侠老师。
在经商参赞处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海关代表团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项目因故推迟两周、签证久申未果的情况下,在启程最后一刻拿到签证,终于顺利赴津巴布韦援助培训。中国驻津大使馆经办人员不禁感叹“此培训班能够顺利承办,创造了赴外培训的一个奇迹”。
中国海关代表团自8月20日从上海出发,计划于9月5日返程。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中国改革及其成就”、“中国海关及其现代化”、“中国海关监管体系建设”、“中国海关监管设备与技术应用”及“贸易便利化协定实施”等专题授课和研讨任务,得到了津巴布韦税务署相关负责人以及津方学员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认可。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中国赴津巴布韦送教代表团在海外工作期间经历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并且大家可能也会好奇津巴布韦海关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加入中国海关代表团的津巴布韦送教之旅吧!
开班篇
——开班式
在中国海关代表团、我国驻津使馆经商参赞处、津巴布韦财政部三方共同努力下,本次培训班于年8月21日上午,在津巴布韦边境口岸城市穆塔雷正式开班。津巴布韦税务总署第三区负责人InnocentChikuni先生出席了开班仪式。我国驻津使馆经商参赞处特别来电祝贺培训开班。
InnocentChikuni先生代表津方致辞,对中国海关代表团不远万里、不辞辛苦赴津援助送教表示衷心感谢。InnocentChikuni先生认为本次培训班意义重要,将为津巴布韦税务总署当前存在的诸多监管疑难问题带来东方良药;同时也将进一步加深两国海关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将对中津双边贸易、中非贸易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方代表团团长张树杰先生代表中方致辞,向津巴布韦税务总署近期所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表示中国海关愿意就通关监管等与津方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专门遴选优秀师资赴津,为津巴布韦税务总署介绍中国和中国海关近年来的改革经验和最佳实践。
开班合影
——破冰活动
本次培训津方共选派了26名学员,分别来自津巴布韦财政部、商务部、税务总署(含津巴布韦海关)等部门。中方专家针对学员来自不同地区、工作职责不同等问题,特别设计了破冰环节。经过制作个人名片、结对畅谈、介绍对方等破冰过程,使学员之间,学员与中国授课教师之间,迅速熟悉起来,为接下来的授课和研讨奠定了沟通和情感基础。
(左右滑动)
破冰活动精彩现场
授课篇
——准备充分
本期培训包括课时讲座、16课时调研和现场教学等。为确保培训内容的逻辑性和针对性,中方代表团在接到任务后做了充分而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开始前一个月,代表团全体成员在上海海关学院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抵达穆塔雷当晚,代表团项目协调人王菲易老师便立即与津巴布韦代表团负责人MelusiTshuma先生就培训需求、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等内容进行了沟通与确认,确保培训顺利开班。
集体备课(上海)
布置教室
——授课体系
本次授课内容针对津方实际需求,力求整个课程体系具有高度逻辑性和针对性。中国海关代表团悉心设计和创新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既和学员坦诚交流了他们所关心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国海关改革发展等经验,使其理解中国发展模式,促进沟通,加深理解;又能从实践操作层面帮助学员更好地开展工作,解决实际工作困惑。
课程体系
本次培训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主要包括专题授课(理解中国及其改革、中国海关及其现代化、海关监管设备与技术应用)、现场教学(津巴布韦边境口岸)、课堂研讨(“贸易便利化协定”专题研讨、“海关监管设备运用及挑战”专题研讨)。
(左右滑动)
从左至右分别为:张树杰老师、王菲易老师、张程老师、陈爽老师、刘欣侠老师
本次培训项目全部为英文授课,促进了教师与学员的无间隙交流。全体培训教师精心准备授课专题,根据学员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授课内容和方法,经常备课至深夜,相互切磋,有力保证了授课任务的圆满完成。
津方学员针对
培训问题开展研讨
针对津方需求,实施诊断式教学,专门安排了以“贸易便利化协定实施”和“海关监管设备应用”的两次研讨活动。在研讨中,授课教师为学员提供资源支持和讨论指导,引导津方学员深度思考研讨题目,努力落实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使其进一步挖掘出与自身相关的其他问题,在培训班内开展分组讨论和集体分享,得到了很好的研讨效果。
支部
建设篇
代表团根据上海海关学院党委要求,成立了代表团临时党支部,坚定树立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安全意识。为了抓好赴津送教工作,代表团除了设立书记外,还专设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和宣传委员等。代表团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顺利完成海外送教任务提供了组织保证。
党支部建设
一是注重加强出国党员干部纪律教育,增强遵章守纪意识。党支部成员带头学习出国人员纪律、党章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坚持把外事纪律学习与业务培训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当地国情相结合,使每位支部成员对遵章守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注重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增强支部凝聚力。考虑到代表团大多数成员均为首次去非洲开展工作,虽然大多数团员曾有多次海外授课经验,但对于非洲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较为陌生;并且当前正值津巴布韦大选前期,经济、安全、健康等问题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送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所有重大事项都要经党支部集体讨论通过,并实行“每日例会”制度,对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分析。
本次送教授课任务较重,人均承担26课时授课、研讨、现场教学任务;且每个团员都要负责一定的会务工作,因此党支部紧密结合海外送教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人员、时间、效果的落实;另外党支部能够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支部成员能够相互沟通、相互谅解、相互补台,使大家学习生活不受到影响,增强了支部凝聚力。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赴津授课前,代表团根据培训目标和授课任务,对人员进行职责分配和具体分工,保证每一个授课专题、研讨专题的顺利实施。
在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为确保整体授课的逻辑性和有效性,代表团创新地开发了“一人串场、相互配合”的授课方式。
一方面是全体授课教师每天都在教室一起工作。由张树杰老师负责每一门课程、每一次研讨的引导和小结,并将每门课程间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向学员进行说明和解释,其他教师随时进行补充。
另一方面,每位授课教师角色都灵活多变,相互支持配合。相互配合回答学员所提出问题,协助课堂临时查找资料等。在每天课程结束后,及时召开当天工作总结会,查找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检查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高效执行。
每日例会
学员
管理篇
——明确管理要求
开班仪式后,代表团向所有学员明确了培训的基本要求。首先,确定津方代表团联系人为培训班临时负责人,然后将学员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培训期间,培训班负责人负责整个培训班的总体事务以及与中国海关代表团的日常沟通协调,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和学员管理工作,及每天课前“每日回顾”的准备和展示。
——学员素质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j/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