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津巴布韦 >> 津巴布韦美景 >> 正文 >> 正文

师说04徐以骅循循善诱博我以文

来源:津巴布韦 时间:2017/10/18

《资治通鉴》中有一句话:“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意思是,能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而为人师表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国内率先开创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以骅就是一位难求的人师。

育人理念

作文可谐,做事宜勤;

治学宜严,待人宜善。

文章可幽默,做事要认真

“复旦的学生要有一点风骨。不一定要风流倜傥,但要有点幽默感;不一定要愤世嫉俗,但要清新脱俗;不一定要拔刀相助,但一定要有同情心;不一定要以貌取人,但一定不要以财物取人;不一定要追星,但一定要对女孩好;不一定要视金钱如粪土,但一定要见利不忘义。”

徐以骅这段饶有兴味的寄语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他总结说自己的人生信念是“文章可幽默,做事要认真”,还说此话出自林语堂。

徐以骅在课堂上虽然诙谐,但也超常地认真,并始终鼓励学生们养成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也可以从他不凡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印证:他15岁从上海赴贵州当知青,先后种田、养猪、当工人共七年有半。年,他参加全国高考,被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录取。后来又到武汉大学攻读历史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美国史,师从国内著名美国史学家刘绪贻先生。年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年,他带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用毛笔手写的中文推荐信,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宗教学博士学位。他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最早从美国名牌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的教师,至今已在国际政治系任教逾32年。徐以骅回国时,国内的宗教研究尤其是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还是“冷门”议题,而他却无怨无悔,不改初心。

徐以骅曾因为苦读历史档案而读到视网膜脱落。手术的后遗症至今使他视力微弱,他看书总要把眼睛凑近纸张中认字。可是他这“不济”的眼神,在阅读学生论文时却是令人胆寒的“火眼金睛”。他在学术上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对于学生的论文,他既从大方向、从章节、从注解多层次进行长篇点评,又挑出很小的史实、材料方面的问题,更是对脚注尾注、标点符号、“的地得”的错用都毫不姑息。“唉呀呀,这个错不得!你文章里面提到的美国神学家P.VanDusn在40年代来过中国,当时的译名是樊都生,那时中国还出版过他的译著。”徐以骅对于学生论文中的译名都极其考究,而这对火眼金睛是凭靠他渊博的学识和认真的态度炼成的。

从不敷衍任何一堂课

《宗教与国际关系》是徐以骅给学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深受同学们欢迎,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而他为这门课精心编写的教材《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就已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目前作为该课程的主要教材,他主编的《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论丛》已出版至第10辑。

作为学院精神的传承者和学科发展的推动者,在每个学年的第一节课上,徐以骅一定会首先向同学们讲述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加深同学们对于学院的归属和使命的认知。

他的课丰富多彩,除了完成课堂内容的讲授,还强调学生作为研究者,应该注重对理论创新和补白,注重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和层次分析,还要注重研究的本地化,即用本地资源做国关和外交史。前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徐以骅精心张罗,在校内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支持下,在校博物馆举办了“抗日战争与中美关系珍贵文物展”。该文物展的展品无论就学术、历史、文物和新闻价值而言,都代表着国内关于抗战文物尤其是该时期中美关系文物的民间收藏的最高水准,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展览既对外开放,也是徐以骅教学的“第二课堂”,毛泽东手迹,罗斯福签名信,飞虎队战袍……同学们在目不暇接中,重温旧历史,拥抱新知识。

徐以骅对待课堂的严谨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他总是比大部分学生更早来到教室,提前了解学生对课程有什么问题、研究进展如何乃至日常生活困惑等等。他还不愿拖堂,这大概也是他的基本训练之一。至于教学,他认为,如有10堂课20个课时尚不能完成一门课的基本讲授任务,就不算成功。

“顶级题目”与“五大法宝”

徐以骅在复旦开创的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和美国宗教研究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其研究前瞻性也得到了西方学界的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对氨基苯甲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j/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