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朋友跟我开了个玩笑:“给你一个亿,你能不能去裸奔五分钟?”
像我这种靠本事吃饭的主,立刻毫不犹豫的反问到:“限制次数吗?”
有多少跟我一样的朋友,请打1
但是随着朋友的一脸诡笑,从钱包里亮出一张纸币,上面印着几个大石头,角落印着一排0,来,数数,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十万亿百万亿……为了防止自己看错。
我还特地看了看纸币上的英文,写着ONEHUNDREDTRILLIONDOLLARS
没错了,TRILLION就是一万亿。
我估计,天地银行都没出过这么大面额的纸币吧。
印制这张纸币的国家,地处非洲南部,东邻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与博茨瓦纳、赞比亚毗邻,国土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云南省那么大。这个国家被世人熟知的,可能不是美妙的自然风光,也不是曾经的非洲强国标杆,而是因其发行过世界第一大面值的货币而被人尽皆知。
而带来这种巨额面值货币的原因,自然就是通货膨胀。至于这个国家的名字,请见弹幕。
说到津巴布韦这个国家,还要从大英帝国说起。作为近代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鼎盛时期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国的殖民地。而对于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来说,面对来自于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殖民者,毫无招架之力。于是殖民者开始掠夺当地的资源和人力,在殖民统治稳固后,又引入了大量白人移民。移民者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变革,使曾经一度落后的非洲国家,逐渐开始有序的走入工业化。但是,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降临,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国力随着战争而消耗殆尽,一系列英属殖民地开始闹起独立,其中也包括津巴布韦。年,津巴布韦宣布独立。
按理说,津巴布韦因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其具备更好的工业基础并且还有开发成型的旅游资源,并且该国一度曾有“非洲面包篮”的美誉,对于很多吃不起饭的非洲国家来说,是羡慕不来的。这样一个农业不愁,逐步走入工业化,又开始摆脱殖民束缚的国家,或许应该有个美好的未来。又是什么导致了津巴布韦经历了天地银行般的经济现象呢?
津巴布韦独立后,不加倍……穆加贝先后以总理和总统的名义当政。宣布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并紧密结合本国国情推行社会主义原则。说白了就是不会立即清除旧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力求取得经济的最大增长和发展。这样一种比较现实和稳健的政策,较好地解决了独立前尖锐的种族矛盾,因而该国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比较稳定。与此同时,穆加贝对于教育的重视也可圈可点,在非洲,津巴布韦是识字率最高的国家,识字率接近90%。
然而好景不长,津巴布韦的内忧外患逐渐导致其走向衰退。
随着90年代冷战的结束,欧美国家不再需要在非洲布置代理人与苏联抗衡,对津巴布韦的资助也一日少似一日。更何况,很多曾经追随苏联的非洲国家都开始了西方化的进程,然而,穆加贝统治下的津巴布韦在这当中反而显得头很铁,拒绝接受西化的建议。
曾经的穆加贝政府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一直较好,英、美两国是津巴布韦主要投资国和捐助国。苏联解体后,西方在非洲大力推行“民主化”和“多党制”。而穆加贝对于西方所推行的这一套政治理念表示不能接受。这样,穆加贝同西方国家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年5月,美国公开批评穆加贝奉行“反民主政策”。铁头穆加贝立即反击,批评美国干涉津巴布韦内政。这样,津巴布韦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交恶。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对津巴布韦进行制裁,并时常伴有催其下台的动作。这样的外交举措,成了津巴布韦的外患。
随着西方资助的减少,津巴布韦经济下滑,于是穆加贝政府就琢磨怎么恢复经济,挽救黑人为主的贫困人口。于是,土地问题,就被盯上了。由于在独立前,全国75%的良田掌握在少数多个白人农场主手中,因此年6月,津巴布韦启动土改计划,用很暴力的方式,没收白人土地,分配给本国农民和退伍军人、贫困人口。这项土改政策涉及津巴布韦个白人农场大约万公顷的土地。
然而黑人的这些举动,无疑也招致了白人农场主的激烈反对,但依旧无法避免自己土地被黑人所抢占的命运。这样的政策导致当地原本就很仇富的本地人开始对白人经营的产业大肆破坏,打砸抢烧,但是政府却不闻不问,反而助纣为虐,强令农场主必须在规定日期之内归还土地。此举激化了种族矛盾,导致国际社会强烈的批判。
如此行为又导致大量白人农场主纷纷选择出走津巴布韦,带走了其创造的财富,并且土地中的灌溉设施大部分被毁,而新获得土地的黑人又缺乏耕种和经营农场的经验,一来不知道怎么种,二来不知道种什么,盲目的运作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曾经作为粮仓的国家,在旱灾来临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饥荒又导致无数人民死于饥饿,这严重影响了津巴布韦的民生与经济。有钱人纷纷选择离境出逃,这就成就了津巴布韦的内忧。
此时的津巴布韦,国内民不聊生,寻求帮助也因头太铁而鲜有国家愿意倾囊相助。由于本国物资奇缺,供不应求,连电力能源都需要向周边国家进口。此时的津巴布韦人民对于食物和其他民生物资的需求巨大,却又无力生产,这就给了通货膨胀提供了基础因素——供需失衡。因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开始上涨。
而作为曾获伦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的穆加贝,是学位最多的非洲领导人之一,应该说对基本经济理论并不陌生。但是面对内忧外患,不得不饮鸩止渴:商品不是涨价吗,好,那我就多印钱,只要我印钱的速度足够快,物价就追不上我!
从年开始,不加倍开始加倍印钱,最开始他希望通过印制流通超大面额的货币,重新规划计量单位,开始新的一页,但是适得其反。当年印刷了10亿津元面额的纸币,但是几个月后,一张这种面额的纸币仅能够买几个鸡蛋。物价增长速度开始猛追印钞速度,由于通货膨胀的速度如此的惊人,以至于人们早已不耐烦去数货币上到底有几个零,干脆用称重的方式计量货币的数量。打个出租车,司机数钱的时间可能比路途时间还要长。
年8月津巴布韦政府决定让银行从货币的末尾减掉10个零。因为这些零已经不起任何作用。6个月后他们去掉了6个零,然而瞬间的通货膨胀又导致其不得不再新加了12个零。
单一纸币面额从百万、千万级别开始,迅速的向百亿、千亿挺进(小沈阳)当千亿都不够,那就继续加倍!万亿,十万亿……直至年开始发布了开头提到的那张面额高达万亿的津元纸钞。这种行为,在人类货币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世界顶级,数零数到蒙圈的钞票,足以吊打天地银行,相比之前世界各国的货币贬值史,津巴布韦绝对做到了孤独求败。苏联卢布贬值,国民政府法币贬值,德国马克贬值等等,在此都可谓小巫见大巫。这神奇的钞票,当时仅仅只能兑换0.4美金,后来这种货币逐渐演化成其他国家的收藏爱好者意淫成为百万亿富翁的玩物。时至今日我们在某些电商平台还有人在销售这种收藏品。
社会的财富,绝不是印出来的,而是劳动创造的。光印钱而没有生产和消费支撑,必然导致恶果。
通货膨胀导致部分原本富有的人民,资产迅速被稀释,政府的做法得罪了全国所有的能够创造价值的人。存钱的人傻了眼,等待固定金额养老金的老人们难以生存。这种做法就把所有人都变成了贫困人民,引发了社会极大的不满。
并且后期最可笑的是,印钱的成本可能都会超过钱的价值,这样不仅起不到提振经济的作用,反而越用越亏,后来津巴布韦也破罐子破摔了,为了节省油墨,借鉴了天地银行的印钞术,印钱就印单面,或者一摞钱就封面好好印几张,里面的纸币模糊不清,本来0就多,印不清楚就更不好数了,只能凭微弱的颜色来识别,什么防伪技术,高级纸张都是扯淡。由于货币都如此不堪了,更别提金融系统了,失去了金融系统撑起的规模经济不复存在,企业停摆,失业激增。
据世界银行统计,年津巴布韦的实际通胀率已经超过了2.3亿%,到了年底更是高达亿%。这期间,连津巴布韦的国家统计局都懒得去做月度统计了,人民更是在私下里彻底放弃了货币交易,以物易物的原始形态盛行,于是津巴布韦的社会开始迅速倒退。
而面对着越来越离谱的通货膨胀,不加倍政府还断然采取了非常措施。与其说非常措施,不如说非常错施——再次饮鸩止渴,发布政令,政府强制控制物价,宣布强行压低50%的物价。早在年5月,不加倍就签署了一项国民收入和物价法案,授权成立物价和收入委员会,查处各种投机倒把活动,将任何“哄抬物价”的“奸商”处以5年监禁。政令颁行两周之内,已有家商店因违法而遭罚款,多名违法店主和公司老板遭逮捕,被移交司法机构审处。
这大概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制造一个面包,成本需要8亿,你卖10亿,但是政府强制你只能卖5亿。这样似乎百姓们开始买得起食物了。于是在政策下达时,百姓开始疯抢物资,但是会造成作为生产商你的亏损,你卖得越多,亏越多。这样下去,你还会生产面包吗?
于是不管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开始陷入恶性循环。人民不相信政府,唾弃本国的货币。于是无奈之下,不加倍政府只得求助外援,放弃本国货币,开始逐渐的把其他国家的货币变成本国的法定货币来流通,彻底放弃金融自主权。于是,津巴布韦币从年4月开始停止流通。
最早在津巴布韦流通的境外货币就是美元了。作为国际硬通货的美元,自然是储备货币者的首选,但是由于津巴布韦并不能印刷美元,纸币脏了坏了也没有什么机构回收换新的,所以在当地经常能看到很多人“洗钱”。因为美元的流通广泛,估计使用者经常担心被抢,所以把美元都藏在鞋底,裤衩里,真正的导致了美元散发着恶臭,所以有些人会用水清洗美元,再挂起来晾干,重新使用。
另外,因为美元的价值较高,纸币最低面值也要1美元,而小面值的硬币是非常稀缺的,找零钱不方便,当地商店老板会通过记账来解决,或者用手机话费,糖果、避孕套、点赞、投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j/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