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复旦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毕业后,他们有的选择留在中国,让梦想之花继续在这片广阔之地上盛放;有的选择回到家乡,用所学知识服务自己的国家,承担社会责任。
今天,一起来读一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李曦萌校友的公益故事,看一看他在四川省布拖县如何实现“就是要把教育慈善做好”的朴素心愿。
李曦萌校友
李曦萌(SimonLichtenberg),丹麦籍,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校友,特雷通集团创建人、REED乡村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基金创始人。年获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年获“白玉兰纪念奖”。
本文来源第35期《复旦人》
“中国有一千两百万的适龄儿童未能接受学前教育,其中一万五千个在布拖。复旦校友李曦萌(SimonLichtenberg)怀着“就是要把教育慈善做好”的朴素心愿来到布拖,让学前班教育的潜能在此释放。目前,基本实现系统管理的学前班数量已达到一百个,覆盖儿童超过四千六百名,李曦萌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动员更多政府机构、合作伙伴、家长和社区组织,一起致力偏远地区的幼儿教育的发展。
”01
为慈善事业而来
青少年时期在非洲的李曦萌(右)
扎根边穷,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是李曦萌的家族基因。
李曦萌父母是扎根非洲支教的知识分子。李曦萌的父亲在完成十二年大学学习,读完三个硕士和一个博士学位,并完成相关博士后研究之后,和同时修读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李曦萌母亲于和年分别前往非洲。80年代的时候,随行的李曦萌还未成年。
“在那个时候,我父母觉得丹麦有他们和没有他们区别不大,但是非洲有他们没有他们区别很大,所以他们就选择去非洲支教。”李曦萌介绍说,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在城镇,所以城镇人口相对多。“但是非洲情况就不一样,中国的县城在非洲就算大城市了,非洲的乡下是实打实的村庄,只有寥寥几个草屋。”
在莫桑比克这样贫穷的国家,很多人拿到教师资格以后,并不愿意回家乡。但莫桑比克有八成左右的文盲在乡下,没有老师教他们,识字就无从谈起。李曦萌的父母在非洲创办了类似中国的师范大学,旨在训练非洲乡下的老师,并让他们留在乡下任教。对于乡下的老师与学生来说,李曦萌的父亲精通的天文学和物理学不具有太强的实用性,所以李曦萌的父亲就开始研究适合莫桑比克老师的教学方法,编写高中数学教材。三十五年来,已有几万名老师从李曦萌父母创办的学校毕业。李曦萌的父亲在非洲坚持工作到年才回到丹麦,那时他已年逾九十。
李曦萌跟随父母亲前往津巴布韦的时候只有十三岁,适逢非洲战乱,他跟多名非洲难民朝夕相处,深深体会到物质缺乏给当地民众带来的生活方面的艰辛。
李曦萌认为,父母在非洲支教的经历和自己在非洲的生活经验使得他学会了吃苦,这对他做慈善事业有很多启发。因为李曦萌需要自己管理企业,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像父母那样在乡村全职,所以李曦萌就选择组织REED基金,在中国延续父母的乡村教育理想。
于是,李曦萌成为了乡村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基金(REED)的创立人,REED基金由来自全球的商界人士捐赠支持,同时也受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与当地政府和教科局密切合作,由上海互济公益基金落实行动,对在岗辅导员进行培训、管理和支持,支持学龄前3-6岁学龄前儿童的午餐和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贯彻实施POF(PreschoolsoftheFuture,未来希望幼儿班)的管理理念。
02
深耕学龄前教育
在早期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李曦萌遇到很多难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群体的选择。李曦萌花了很多的时间做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研究,并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j/9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