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华人网编译
解密津巴之连载(4):津巴布韦国土与人民
津巴布韦约占人口总数98%的黑人主要分为两大民族:绍纳族(Shona)和恩德贝莱族(Ndebale),另外还有一些如通加族(Tonga)等人数较少的民族。绍纳族亦称“马绍纳人”(Mashona),占津巴布韦人口的绝大多数,为国内第一大族。绍纳族总人口约为津巴布韦第二大族——恩德贝莱族人口的4倍,主要居住在津巴布韦东部、伦迪河以北地区。年,据估计绍纳族人口总数超过了万人,已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约75%。广义上的绍纳族按照部族和语言大致可以分为6个主要分支:
(1)南部地区的卡伦加(Karanga)人,主要分布在马辛戈省和中部省,约占40%;
(2)中部地区的泽祖鲁(Zezuru)人,主要集居在中马绍纳兰省,约占31%;
(3)东部地区的马尼卡(Manyika)人,主要集居在马尼卡兰省,约占10%;
(4)东南部地区的恩达乌(Ndau)人,主要分布在马尼卡兰省和马辛戈省,约占7%;
(5)主要生活在北部地区北马绍纳兰省的科雷科雷(Korekore)人,约占6%;
(6)生活在中部和靠近博茨瓦纳附近地区与其他民族混杂相居的罗兹维(Rozvi)人,约占3%。
上述分支中的恩达乌人由于其语言文化早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后来定居的恩贡尼(Nguni)人的影响,生活方式与当地一些小民族保留下来的酋长制生活方式极其相似。因此,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看作是有别于绍纳人的少数民族。而绍纳族人则将这两个小民族看作是绍纳族的一部分。在城市里,这种认同上的差异由于政治原因略显突出。
绍纳族属尼格罗人种班图类型,使用绍纳语,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东南班图语群,有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绍纳人6大支系均有各自的主要方言,在各自方言的基础上又派生出约30种不同方言(一说共有60种方言),但都能互相听懂。其中泽祖鲁方言在首都哈拉雷较广泛使用,在广播电台节目中也有使用。绍纳人多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绍纳人按家族世袭分成氏族群体,有各自的酋长和领地,从事传统上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绍纳人仍保持有传统上的氏族图腾。每个氏族所崇拜的动物图腾不尽相同。这种动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例如以羚羊作为图腾的氏族认为羚羊是他们的保护神,不能打死,不能食其肉,否则就要被敲掉牙齿。氏族内部不可通婚,因为他们认为氏族内通婚的人将失去生育能力。绍纳人是津巴布韦最早的居民,曾创造过辉煌的“绍纳文明”,在津巴布韦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曾扮演过主要角色,成为津巴布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公元10~11世纪,正在南迁过程中的班图人的一支就进入津巴布韦,逐渐分布在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高原地区定居下来。接着,绍纳族其他支系如罗兹维人和科雷科雷人等相继进入,并从津巴布韦中部高原逐渐向四面扩展。
15世纪前后,马尼卡人和恩达乌人等绍纳族支系也进入这一地区。13~17世纪,绍纳人曾在津巴布韦建立著名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其版图在最强盛时期曾远达现今的莫桑比克南部和博茨瓦纳东北部。当时的王国分为若干省,由国王的权臣统治,臣民用公牛交纳贡赋。考古学家在津巴布韦发现多处文化遗迹,包括著名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均表现出绍纳人的高度文明。早期绍纳人主要以农牧为生,并已掌握炼铁、炼金技术。17世纪末至18世纪,绍纳族罗兹维人等各支派逐渐强大,并在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统治了大部分津巴布韦地区,从此莫诺莫塔帕王国开始走向消亡。
年英国殖民者侵入后,大批肥沃土地被掠夺,绍纳人被禁锢在贫瘠荒漠的保留地里,直到20世纪中叶,其经济文化发展仍十分迟缓。
从年开始,绍纳人曾发动多次反英起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津巴布韦纷纷成立各种政治组织,展开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就是以绍纳人为主体组成的。
至年,绍纳人与国内各族人民一起赢得了津巴布韦的独立。恩德贝莱族津巴布韦第二大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年人口总数将近万人,原亦称“马塔贝莱人”(Matabele),主要集居在西南部地区。他们原为19世纪初居住在现津巴布韦境内祖鲁(Zulu)族的一个分支,原主要讲恩贡尼语,现其语言已经与祖鲁语相互融合。
历史上恩德贝莱人素以英勇善战著称,他们曾于19世纪初建立过以国王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称恩德贝莱王国,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实行军事统治。王国建立后容纳和吸收了诸如恩贡尼族、索托族和一些绍纳族部落,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这些外来自愿归属的人口一度占到恩德贝莱王国人口总数的约60%以上。19世纪末,恩德贝莱人所建立的王国走向衰败,直至消亡。但恩德贝莱人那种民族的认同感并没有因此消失,一直保持到今天。恩德贝莱王国建立初期人口数量只有数百人,19世纪30年代约0人,19世纪末人口超过10万人,20世纪中期达到约30万人,津巴布韦独立前的20世纪70年代恩德贝莱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万人。长期以来,恩德贝莱人与绍纳人相伴为邻,文化上多有融合。目前恩德贝莱人主要集居在布拉瓦约及附近地区。恩德贝莱人家族中传统上丈夫享有绝对支配地位,长房长子享有继承权,一旦丈夫过世,其兄弟可以继承其妻子、子女以及所有财产。通加族大部分居住在津巴布韦西北部赞比西河谷地区,他们与居住在赞比亚南部地区的通加族为同一族体,总数多万人,其中大部分仍居住在赞比亚境内。居住在津巴布韦境内的总人数约12万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称为通加语(Tonga)亦称西通加语(Citonga),有多种方言。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0多年前通加人就已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早期他们以耕种、饲养牛羊和捕鱼为生,居住较为分散。19世纪早期,他们常常遭到周边民族的袭击和抢掠,但又少有反抗,多是逃之夭夭,择地而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他们的传统领地被英国南非公司占领,成为英国属地。白人占据了最好的土地,所有通加人被集中在由殖民者划定的三个土著保留地内。这里土地稀少且贫瘠不堪。为了维持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被迫去为白人殖民者打工。20世纪50年代修建卡里巴水库时又有数以万计的通加人被迫迁移到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周边地区生活。这种状况直到津巴布韦独立后才有所改善。
津巴布韦还有些居住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居住在南部地区的索托人(Sotho)、居住在林波波河沿岸总数近10万的文达人(Venda)和东南部地区人数达数千的赫伦格韦人(Hlengwe),居住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恩达乌—尚加安人(Ndau—Shangaan)、巴尔韦—通加人(Barwe—Tonga)、塔瓦拉人(Tavara)和奇昆达人(Chikunda)等。此外,还有一些在殖民地时期作为劳工移民从邻国莫桑比克和马拉维来的少数民族及其后裔。这些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仍属于班图语系民族,其人数总和不足总人口的5%。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s/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