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许多国家政府直接向人民发钱抗疫,数票子的感觉当然好;国内一些地方政府搞了抢“消费券”活动,看起来就像是商家在促销。
很多人问我,哪种方法好?
都是不是什么好办法。如果其中一个算五十步的话,另一个就算一百步,这些钱和促销背后都是政府在卖单,需求只有调剂没有增量,还是之前那一套师刀令牌,连点新意也没有。
最近总算有些人提议了,多打财政赤字,并且不要通过国债来弥补,直接由财政向人民银行透支了事。这一做法的本质就是“印钞”,所以,读过金融书的一些人就像见到了魔鬼一样惊慌失措——这一定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难道忘了年的国民党了吗?还有现在的委内瑞拉、伊朗、津巴布韦……
实际上,恰恰是印钞这类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手段,我倒觉得还稍微靠谱一点点。抱着金融理论读死书的人,还活在年的国民党时代,或者生活在津巴布韦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总之,他们的脑筋已经完全跟不上今天的时代了。
现在恶性通胀的国家,都是因为经济崩溃导致的通货膨胀,而不是反过来。印钞只是表现、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印钞,崩溃得更快。
我们今天庞大的供给能力,说明我们与的国民党、与欠发达地区的背景完全不一样了。
印钞并不是洪水猛兽。过去二十年,巨大的外汇储备导致人民银行印了多少钞票?这并没有害了经济,反倒是成全了经济的腾飞。有人说,因为人民银行同时收进了美元,所以不叫滥印钞。
这只是脱裤子放屁的表述而已。那么多美元的惟一用处就是“以后可以用”,但它却一直没有被使用,它也不是购买力对应的产品与服务,所以,这实质上就是印钞。印钞并不可怕。
那么,难道蓝老师我会赞成财政打赤字,并通过人民银行来弥补吗?
不是!
虽然印钞是一个好办法,但这种财政赤字方法也是老瓶装老酒,并没有新意,没有想像力。他们之所以支持印钞是因为感觉到并无它路可走了,他们没有意识到,世间任何危机都是机遇,不知道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次危机,借助印钞手段,同时解决其它经济大危机。
比如,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问题的危机与出路
中国经济最大危机不是1纳米的电路板或涡轮风扇发动机,而是老龄化。技术问题都可以通过举国体制来解决,老龄化却非常难。
老龄化的危害是什么,我吃惊于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被称作经济学家的人,他们竟然认为老龄化的危害是:劳动人口减少,供养压力巨大。
这简直不能叫错误,而应该叫颠倒!
劳动人口减少,那真不叫事。因为劳动生产率在飞速提升,效率只会步步更高,西方一些国家甚至人为限制劳动效率、交易效率,所以,这真不叫事。另外,劳动人口减少会让低收入人群竞争力提升,比如,我20岁多时,保姆是低收入、看不起的职业代名词,与旧社会的丫环差不多,到今天也才不到三十年,保姆的收入已经远超社平工资多远了,不是好事么?
供养压力巨大,那更是信口开合。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严重超过需求,谁能想到油价会一度跌成负数?虽然只是期货市场,但也说明今天的供应已经不是问题了,地球的资源用之不竭。今天的问题是供应过剩,哪还需要怕什么供养压力?
所以,情况恰恰是反的。
老龄化的最大的危机是——消费人口下降!
一方面,育龄妇女比重下降,将导致婴儿下降,人口增长后劲不足,而婴儿在出生20年内都是纯消费者。雪上加霜的是,社会在发展,妇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参与社会工作导致生育率进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老年人群体比重上升,将导致死亡的压力接踵而至。假如80岁的人超过10%,说明十年内可能会丧失10%的国民!和这比,新冠致死率算个丁丁。
老年人是宝!
老年人只消费、不生产,只花钱、不就业。就是说,他们是老板眼里的订单,同时又不对工人形成就业压力,还有什么比老年人更可爱?老年人应该越多越好,怎么会有人还希望延迟退休减少老年人呢?老年人简直就是宝库啊!
但是,这个宝库却没有被正确开采,反而成为了大众眼里的负担,有些人还天天叫嚷着延迟退休,让老年人抢年轻人的工作。如果没有一个大事件推动,我们可能只能眼看着这个宝库在老龄化之下化成清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生育高峰期的老年人不久就要开始批量死亡了,他们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应该以养老改革为突破口!盘活老年人这座宝库,同时解决经济的压力。
蓝方案:印钞实物养老!
不是说印些钞票发给老年人,那样太没有想象力了。
应该开展“实物养老”,就是说,向全社会的老年人,无差别的、无偿的提供基于实物、实际服务的养老,费用最终由人民银行承担——而不是政府或社保。
有人担心,实物养老,能够实施吗?
在今天发达的科技与信息技术之下,实现实物养老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比如,遍布社区的类似自助餐厅的专门老人餐厅,就可以解决老年人三餐的问题,不但吃得更科学,还省了老年人做饭、家务的麻烦和风险。只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平台和标准,让餐厅变得有利可图,就会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的餐饮企业,对这些中小企业来说,只要有收入,哪还需要信贷,融资问题也解决了。
餐厅向老年人提供服务后,就可以向有关机构兑回人民币,人民银行直接向这些机构提供资金,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所谓的“量化宽松”,并不神秘。钱流入遍布全国的老年餐厅,再成为它的采购、它的工资、它的利润,实体经济就这样取得了资金流,需求从最末端流入了社会。
除了吃,还有穿、行、住、旅游、医等,都可以搞成实物服务,没有难度,至少远低于1纳米电路板或涡扇发动机的难度。就算有点小难度,招标公司去攻关,又是一笔生意。
记住口诀:无差别、实物、印钞。
那么,为什么要无差别?为什么要实物?为什么要印钞呢?
一、无差别。无差别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开发老年人资源。不论广州还是西藏,不论城市还是山区,不论干部还是农民,只要是老人,就提供实物养老,也就是说,只要是老人,就会成为需求者,就会促进经济增长。这样,就最大限额开发了老年人资源。
转变一个观念,不是我们养老人,而是老人让我们有收入。
二、实物。实物的目的,就是对实体经济的直接促进。在今天的社会,现金、存款不是好东西,任何个人、公司或机构,只要它拥有现金、存款,就说明它自私,它扣下了一部分社会需求未实现,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物、服务,保证了每一分养老钱,都是企业的收入,都会羽化成工资与利润。
必须要确保实物,就是说老年人可以享受服务,但不能换得现金,这必须在规则设计上进行保证。当然,这些实物与服务是增量,原有的养老金应该继续存在,只是不再增长或极低速增长,不然,啃老族也一时受不了啊。
三、印钞。印钞的目的,就是在不增加杠杆率的前提下,形成需求的增量。如果不印钞,老年人的消费,社会是通过征收社保费、或者征税来实现的,老年人消费一点,社会消费需求被遏制一点,一进一出打平了,没有增量。如果老年人再把从社保分得的养老金现金存起来不消费,就会从总体上进一步削弱需求,养老金越是不平均,这种削弱越明显。通过印钞产生的老年人消费,不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不会影响他们的需求,会从总体上增加社会需求总量。
当新增的养老开支不是来自于社保或政府时,社保征收就没有增长的压力,政府的补助也没有增长的压力,企业与个人的需求不会增加新的社保压力。
实际上,养老社保本身只不过是人类编造的一套自欺欺人的规则而已。每一代老人,都是现代年轻人供养的,养儿才能防老,其它都是扯淡。但是通过社保游戏,让我们觉得,是我们年轻时自己节约下的钱供养的自己。这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解,或者只是一种算法游戏,也是供应短缺时代的无奈选择。
你看看草原上的狮子,就算它年轻时再强大、再想多攒些养老肉,可能吗?老了也只会饿死。养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一套社会规则。
既然是规则,我们就可以主动,就应该即时进行优化和调整。只不过,看着垂暮的父辈,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最后说说,印钞养老,会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过实物养老,这些人民银行量化发行的货币,直接会产生同等对应的社保产品与服务供应,所以,印钞作为购买力增加后,其被购买的产品与服务也同时增加,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基础。
我讲讲我的一个论断:生产力越发达,越不可能通货膨胀!
当然,人民银行印钞后,多多少少会影响它常规渠道投放资金的量,但这是可控的。并且,通过实物生产与消费发行的货币,其效率远高于通过金融市场的发行。金融的逐利性可能会让钱脱实入虚,毫无作用,甚至泛滥成灾。
不要以为通过传统方式发行的货币就是合理的,以为它是以负债方式发行的,即发行的每一分钱,同时都被要求向银行偿还,都不是白给的,用十九世纪的智慧看,这的确是完美的。但今天是二十一世纪了,伟大如凯恩斯也只活到年。社会贷款余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说明什么?说明站在央行的角度,就算有债,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偿还的。
既然不可能偿还,那么发行货币时,为什么就一定需要贷款这个遮羞布呢?
既然不可能偿还,“银行贷款余额”,与“银行印钞余额”,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印钞实物养老,这只是一个战术。如果在经济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实施。今天,GDP面临压力,外贸面临压力,中小企业面临压力,老龄化面临压力,是时候让我们搞一套创造性的战术了,一举解决老龄化问题,把老人从负担变成宝贝。
蓝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s/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