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津巴布韦 >> 津巴布韦美食 >> 正文 >> 正文

中国旅行宝典垃圾里捡了个时光机,把

来源:津巴布韦 时间:2020/10/4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诚哉斯言。只是到了我这里,变成“书非捡不能读”。

某天下楼,看见有人扔了一本书在楼下,书面上硕大的“China”颇吸引人眼目,驻足细看,惊讶的发现是“孤独星球”(LonelyPlanet)系列在年发行的关于中国的旅行手册。

——说是旅游手册有点委屈这本书了。煌煌八百多页的巨著,内容从历史到当下中国,遍及三十个省市,算得上八十年代中国的一副全景图。

书中夹着购买时的小票。这书买于年3月,当时售价14.95刀。小票显示购书地点位于波士顿以北的剑桥,这里现在仍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材书店。

而如今,亚马逊上这书已经被炒到了刀,并不知道把书扔了不要的那位是怎样的一位土豪。

在美帝看到关于中国的旅游书本来就有他乡遇故知的香火情,更何况这书记录的是30多年前的中国。就像写作者在《前言》中愉悦的宣称的那样:“在闭关修养近三十年之后,中央帝国突然敞开了红色大门。‘同志们!我们需要旅游创汇!’”

那是年的中国,打开国门刚刚四年,国人在地域间流动尚且阻塞,更何况外国人来到中国。在没有网络、信息有限、受制于政策管制、局限于语言文化的条件下,用西方的目光好奇的观察,全面的记录下当时的中国,让人好奇写作者到底是何方神圣。

这两位能人,一个叫做艾伦·萨玛格尔斯基(AlanSamagalski),澳大利亚人,《旅游手册》前面附了他的个人简介,可这人的人生经历丰富的前言不搭后语,简直能和李狗嗨(LegalHigh)中的服部大叔比肩。他曾在墨尔本大学研究过遗传学,玩儿过音乐,在印度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又参与了“孤独星球”香港手册的编纂。在中国呆了五个月,写完这本旅游手册之后,就愉快的跑到东南亚热带河流上去划船了。琢磨琢磨他前前后后的人生轨迹,似乎跑到中国旅游一趟,也算不上什么特别特殊的事情。

能人之二是迈克尔·巴克利(MichaelBuckley),也是澳大利亚人。这位居住在加拿大,散漫多年,靠着自由投稿和“听说是”教移民英语过活。他在年就曾造访香港,如今到访中国,有着在长城上玩儿滑板的宏伟计划,可惜终究没有达成,只能以在胡同中骑自行车勉强慰藉。

艾伦·萨玛格尔斯基和迈克尔·巴克利

即使是这两位独行特立的主儿,要来中国旅行也不容易。开放是当时的政策,然而国门的打开毕竟需要一个过程。70年代末,外国人可以参团到访中国,个人旅游则需要中国方面的邀请。年,一批法国和瑞典公民以个人身份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来到中国——写作者羡慕的表示,这两个是中国政府偏爱的国家。说句题外话,确实够偏爱的,中国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使馆是当时西欧少有的能直接发放中国签证的地方,而法国公民甚至有机会进入西藏个人旅游——不过中国开放的速度颇快,年,中国放开外国公民在华自由行,当年便有67万西方旅游者来到中国,本书的两位写作者也终于能踏上中国土地,并进行这次深度游。

即使打开国门,当时的西方人想要进入中国也有点撞运气的成分。首先你不能持韩国、南非、以色列或者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的护照,护照上有去过台湾的签章倒不要紧。其次,便是如何获得中国签证。最稳妥的途径是香港,大部分西方人都是经此入境,香港有一批签证机构专门为西方人服务,最快24小时即可出签,虽然签证的过程中难免要对中国政府说些“本人无宗教信仰,不属于任何政党”的谎话,签证的停留时间也不很长,通常在两周到一个月之间。

而在香港之外,中国签证的发放就很五花八门、随心所欲了。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大约毕竟同属东方阵营,基本有求必应,发起签证比较痛快;大多数中国驻欧洲使馆只发放经苏联到香港路过中国的铁路中转签证;在中国有亲戚关系的人能在美国申请中国签证;澳大利亚则干脆一张签证也不发;而在非洲某国,当地中国使馆竟然给一位女士发放了一张无限期的中国签证。面对此情形,两位作者表示情绪稳定,这毕竟是年了嘛,中国变化快,各位想来中国旅游的歪果仁们不妨现在自己的母国试试,万一就拿到签证了呢,那也是很有可能的。

西方人进入中国不易,在中国国内自然也不允许胡行乱走。年,中国规定有二十九个城市外国人可以随意出入,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秦皇岛、济南、青岛、洛阳、开封、郑州、太原、西安、南京、无锡、苏州、杭州、武汉、长沙、昆明、云南石林(当时路南县)、重庆、成都、南宁、桂林、广东、佛山、肇庆。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是重头,还有一些旅游城市如石林、桂林也算在其中。此外,还有个城市是外国人经许可可以进入的,来华的外国游客手持公安局发放的《外国人旅行证》,即可进入这些城市。

艾伦·萨玛格尔斯基的《外国人旅行证》

不过,旅游手册的两名编者明显不想只在大城市和旅游景点晃悠,他们想去看更广大的中国。这二位对当时公安局的工作人员颇有好感,觉得警察们态度和蔼,经常招待他们喝茶顺便练外语——不过他们也发现,警察们对本国公民的态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个“优良传统”延续至今——于是,这两个狡猾的外国人开始撞大运,欺负我国公安干警对政策不熟悉,试着向公安局工作人员要一些本不许外国人进入的地方的许可。他们问重庆的工作人员要进入芜湖和鹰潭的许可,未果;于是又跑到武汉招摇撞骗,竟然被他们撞了下来。这样的事不只一桩,他们在杭州要到了进入天台山的许可,在长沙要到了进入株洲的许可,洛阳公安局最热情,给了他们进入西宁和喀什的许可,而以上这些地区,本来是不允许外国人去的。

两位旅行者这样胆大,是因为我国当时虽然针对外国人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在执行中对他们的管制其实并不严格。外国人撞进了不允许进入的城市,也就是被警察劝返,最多罚点儿钱了事。听说当时有个旅行者,签证过期,到处乱跑,还试图装作新疆人去住宾馆,被警察拿住,也不过关了六天。

惩罚既不重,旅行者们就有足够的动力试着越雷池几步。就像本书的两位写作者,不但自己在中国跟警察叔叔斗智斗勇,还总结了一系列经验遗诸后人,包括:“问一问又不会怀孕,万一拿到许可了呢”大法;“拿到许可赶紧走,免得警察醒过味儿来”大法;“自行改《旅行证》上的目的地是行不通的,歪果仁写汉字警察叔叔真的认得出来”大法……纵观八九十年代,我国对外国旅行者的藩篱不断的被拆除,不晓得这些经验做出了多少贡献。

两位旅行者寄给“孤独星球”的明信片,瞅瞅“澳大利亚”这几个汉字写的,怪不得私自改《旅行证》警察叔叔能看得出来。

两位旅行者可以愉悦的钻管理上的漏洞,试图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东走西逛,然而他们却毕竟要受制于当时国内尚自贫瘠的基础设施建设。西方人习惯的租车出行在当时的中国几无可能,飞机更是只在寥寥几个城市间有航线,两位作者不得已坐上绿皮火车,同无数乘客捱挤在一起,忍受着昼夜开着的白色照明灯,勉强安慰自己乘务员还是很友好的,能看在他们是外国人的份上给他们补张软卧票。怪不得两位作者将本书命名为《中国旅游生存秘籍》(China:ATravelSurvivalKit),我看着两位外国作者暗兜兜的吐槽,并不觉得同情,83年的中国,自行车还是奢侈品,出门赶着牛车或者干脆凭两条腿的人比比皆是。我只是有点骄傲而已,不过三十年,如今公路、航线俱全的我们,也可以坐在高铁上,笑眯眯的吐槽美国的铁路实在是各种速度慢价格贵不方便了。

只是,两位外国旅行者是值得钦佩的。他们忍耐了这种在西方人看来实在不算舒适的出行方式,也包容了当时中国对外国旅行者制定的高收费政策。三十年前的中国,人均月收入不过50元,而外国人入住的宾馆一晚上就要30块,在拉萨一天的吃喝住行要收元,考虑到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不过2.3,只怕这种消费对外国人也不算低。在黄山景区,同样的饭菜卖给外国人12元,卖给中国人2块钱,而饭店门口买面条的2毛钱一碗,两位编者嘬着牙花子表示后来者务必多走两步,不要挨这种宰。不过他们心态颇好,还有余裕赞叹一下中国饮水卫生做的不错,顺便表示按照中国当时搞建设的劲头,这些基础设施的问题过不了多久就会解决了。——这话倒是完全说中了。

年的中国,不仅在当时外国人的视域外,也是如今年轻人的公元前。

《中国旅行宝典》的两位作者依凭着从海外得到的有限信息,依凭着国内有限的交通资源,跋涉了大半个中国,记录下当时的种种风土人情。如今,我们透过这本书看三十年前初放怀抱却举步蹒跚的祖国,陌生好奇之处,恐怕并不下于当时的两位作者。那么,两位旅行者到底都去了哪里,要如何展开中央帝国的画卷,请听下回分解。

入彼合众国,登彼合众山。赏彼合众物,聆彼合众言。

欢迎来玩儿~

林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s/6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