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津巴布韦 >> 津巴布韦签证 >> 正文 >> 正文

伤寒暴发与在哈拉雷洗澡,咋会扯到一起

来源:津巴布韦 时间:2017/10/18

今天我们刊发的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前驻津巴布韦女记者朱曼君的一篇旧文——《哈拉雷洗澡记》。虽是旧文,但仍具现实意义。不过,您一定会问:洗澡就洗澡呗,怎么会和伤寒暴发扯在一起呢?您还别说,它们之间真有关系。不信?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哈拉雷曾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

但目前雨季中的哈拉雷

一些地方却变成了这样子

先给您说说津巴布韦的伤寒情况到底什么样了。

大家知道,自去年10月份以来,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及其它地区暴发了伤寒。两个多月之后的今天,伤寒不仅没有被控制住,而且还有点恶化的趋势。据当地媒体报道和国际救援机构发布的信息,截止本月12日,津巴布韦全国报告的伤寒疑似病例已增至多个,死亡人数也增至9人。

为防止伤寒更大规模暴发,津巴布韦各级政府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其中,首都哈拉雷市政当局的措施比较引人注目,主要有这样几条:

设置一个治疗中心以及时处理疑似病例;

发布禁令,禁止小商小贩在街头售卖蔬菜、水果、鱼类以及玉米面等,违者一经发现,上述物品将被立即没收并予以销毁。(话外音:这些东西腐烂后都会滋生病菌,成为传染源);

采取措施,在首都中央商务区(CBD)实施24小时垃圾收集和处理工作,在首都其它地区,则实施12-16小时垃圾收集与处理工作(话外音:哈拉雷现在差不多天天下雨,垃圾不及时处理,就可能随雨水进入下水道,同样会成为传染源)。

街头小贩们惨了

那么,伤寒与洗澡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怎么把它们扯到一起?

原来,津巴布韦近年来发生的几乎所有传染病,无论是伤寒,还是年至年造成多人死亡的霍乱,还是令人谈之色变的鼠疫,都与水有关。而我们记者洗澡,自然也离不开水。

其实,在非洲大陆上,水是永恒的话题。古埃及的空前繁盛得益于尼罗河的滚滚波涛,不少部族间延绵数百年的血腥仇杀源于对水源控制权的争夺……即便今天,一张非洲水系图也基本可以被直接解读为非洲大陆的人口分布图,而刚果、赞比亚、冈比亚、塞内加尔等众多国家干脆以河为名,从中不难看出非洲人对水源的看重和渴望。

严格意义上说,位于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应该算是个不缺水的非洲国家。水系发达的赞比西河不仅提供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电力,也成就了津巴布韦曾经“非洲面包篮子”的美誉。

赞比西河上的维多利亚大瀑布

不仅如此,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更曾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游泳池面积最多的都市。

哈拉雷游泳池很多,但现在水质太差,只能当摆设了

然而,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严厉的经济制裁以及津巴布韦政府一系列政策失误,使得这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在乡村地区不少人需要靠国际救援才能勉强维持生计,甚至饿死人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在像首都哈拉雷这样的大城市,多数人挣扎在温饱线上,他们对生活几乎没有质量要求,就连洗澡这类小事也成了非常奢侈的享受。

CRI哈拉雷记者站小楼

在朱曼君驻站将满一年的时候,记者站里也开始水源吃紧,洗澡成了衣食住行之外,最重要也最令人头疼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她写下了《哈拉雷洗澡记》一文,记录下她人生极端条件下不平常的一段经历。下面就是她的《哈拉雷洗澡记》了:

哈拉雷洗澡记

记得出国前,领受过不少前辈的教训,前辈们说:“做驻外记者,要学会工作,更要学会生活。”眼看驻站就要满一年了,我最为深刻的一个感悟就是:在津巴布韦生活不易,洗澡尤难。

记者站院子外就是"洗澡路"

先说句闲话,我们站坐落在哈拉雷BathRoad上,直接翻译过来也就是“洗澡路”,不过,在洗澡路上真要洗上澡却绝非易事。下面我就结合我驻站的经验,谈一谈在洗澡路上洗澡需要注意的事项。

01

准备工作要充分

7月,北京正是夏天,哈拉雷却是严冬。说“严冬”,可能用词有些夸张,但连续几天,夜晚只有零上2-3度也并不很稀奇。白天大家都用水,打开自来水龙头,只有滴滴答答的小水流,真想好好洗个澡,是一定要等到夜深人静才行的。此外,意外还是经常会发生,比如,洗澡途中水压突然下降完全没有冷水,或者忽然停电室内一片漆黑。

因为上述原因,在洗澡路上洗澡,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洗澡前预案是一定要做的,而且要面面俱到:

首先,要先接好一大盆热水,放在脚旁,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室温。

然后,要跟站里所有人打好招呼:我要洗澡了,拜托大家暂时不要用水。

第三,要跟女工说好,一旦水管里没水了,随时做好烧热水或者提站内储备冷水的准备。

为保证记者顺利出浴,女工得随时待命

最后,要检查发电机里是否有油,还要拿一根蜡烛并带上火柴。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即使停电,也能顺利出浴。

发电机和油桶是很多人家必备的

02

该出手时要出手

刘若英有首歌叫《一辈子的孤单》。歌词是这样的:“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有的爱犹豫不决,还在想他就离开,想过要将就一点,却发现将就很难,于是我学着乐观,过着孤单的日子。”套用过来,在洗澡路上洗澡是“有电的时候没水,有水的时候没电,有时我仍在准备,一磨蹭水电全停,想过要再快一点,却发现再快很难,于是我学着耐心,盼着水电俱全的日子”。

可能唯有记者的这两个“保镖”不知愁滋味

在哈拉雷做记者一定要耳听八方,有时我还在听白天的采访录音,准备录音报道,一听空了一天的马桶开始上水,赶紧冲进浴室,做洗澡的准备。动作不快,等个10分钟,一旦周围邻居都醒过闷儿来,一起开闸储水,再想洗可就难了。基本上,只要不是政变、空难这样的重大新闻,一切工作给洗澡让路!

03

身段要尽量放低

在北京的时候,听说有些设计不好的楼,几层以上就完全没有自来水了。在津巴布韦我着实领教了面对水压,人的无奈。

记者站是幢二层小楼,楼上的浴室因为水压不足基本成了摆设。6月的时候,我利用到南非出差的机会,买了个新喷头,把楼下的浴室小小修葺一番,总算是可以在一楼洗澡了。

不过水压不足依然是洗澡时的大问题。因为热水是站内水箱储水后加热而来的,只要不停电,一般供应还能保证,但冷水却必须靠哈拉雷市政供水。经常是喷头光开凉水,在腰部的高度还勉强能算是涓涓细流,而一旦举过头顶就只剩下点点滴滴了。

所以在洗澡路上洗澡,姿态是非常重要的,身段能放多低就要放多低。很多时候,开始是站着洗的,之后因为凉水越来越少,一个澡洗完,早已单膝跪地了!

04

广开思路结善缘

常玩角色扮演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中有困难首先要到客栈里转转。在哈拉雷生活,道理其实差不多。人生地不熟的,需要啥资讯,找人脉极广的当地华人饭店老板娘绝对是首选。就连洗澡这件事,老板娘们也能帮上不少忙。

不少人受不了市政供水的不稳定于是干脆找人在自家院里打井。要想找到价廉质优的打井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请神通广大的老板娘帮忙介绍。

哈拉雷水井很多,但水质已然污染

记者站也打了一口水井

如果没钱打井也不要紧,可以先在饭店预订一桌酒菜,然后厚着脸皮跟老板娘抱怨在家洗澡的不易,一般来讲,好心的老板娘们都会热情地把客人招待进自家的浴室。哈拉雷华人饭店不多,每家基本上还都兼具华人活动中心的功能,而有好的淋浴设备的饭店,更是靠着小小浴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另外,我的一位朋友也很绝,他每月花50美元在当地一家五星级酒店办了健身卡。健身房其实是从来不去的,“就是图它可以随去随洗,水流大,热水还不限量,方便。而且还有桑拿呢!”他得意地向我传授经验道。

05

心态要乐观平和

实话实说,在外驻站不容易,生活琐事不顺心,心态也容易出问题。因此,尽管在哈拉雷洗澡程序很麻烦,过程很复杂,还是要时常提醒自己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以前经常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鼓舞自己,后来猛然发现,原来不能洗澡并不是“天将降大任”的先兆,否则那些每天在街上遇到的那些散发着刺鼻体味,为生活奔波的津巴布韦蓝领岂不都成了“theChosenOne”了。想着想着,我自己也不禁要失笑。

越是困境,越能锻炼人的乐观心态

怪不得津巴布韦人没吃没喝还整天唱歌跳舞

有时正打算洗澡,发现一队蚂蚁正在浴缸中行进,有时是种叫不出名字的有翅膀的肉虫三两成群在舞蹈,有时好不容易放了一盆水,却发现我还没进去却已经“洗”出了一盆的泥,还有的时候,刚刚放好的水是浅绿色的,一会儿却又变成了浅棕色,以至于我一直怀疑我们的浴缸是不是某位大魔法师留下的法宝,带着无中生有和能让液体变色的魔力。——即便这样,澡还是要洗的,管它是浴缸还是法器,只要装了水,闭上眼睛我都敢进。

站里半个巴掌大的蜘蛛随处可见

误闯进厨房的螳螂

打开柜门,很可能就有只壁虎来迎接你

洗澡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每件小事都不容易,生活本身就非常艰难,这正是在非洲一些发展落后国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本文作者

朱曼君CRI前驻津巴布韦记者,现为CRI驻日本记者。CRI现驻津巴布韦记者刘畅和朱宛玲对本文亦有贡献。

快快点击“写留言”留下你的心情哟。如果你也有精彩的行走非洲的故事和图片,欢迎投稿至crijam

qq.







































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qz/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