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去到的地方有:
1.皇室新闻TheRoyalNews
2.白金汉宫BuckinghamPalace
3.维多利亚纪念碑VictoriaMemorial
4.水师提督门AdmiraltyArch
5.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Square
6.圣玛田教堂StMartin-in-the-Fields
7.国家人像美术馆NationalPortraitGallery
8.查令十字街CharingCrossStreet
9.唐人街ChinaTown
10.大英博物馆TheBritishMuseum
11.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西敏寺)WestminsterAbbey
12.大笨钟BigBen
13.伦敦眼LondonEye
14.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Cathedral
看着数量吓人,我也想标题党一回,其实就是在维多利亚长途汽车站和大英博物馆之间走了一趟而已。以大英博物馆为分界线,去程是下面图片中蓝色的那条路线,回程是最下面55分钟那条灰色的路线。
我提前跟室友借了交通卡(OysterCard),Google地图上显示搭地铁最少也得35分钟,而且搭地铁就不能看沿路的景点和城市风光了,所以最后我就选择全程步行了。
从卡村去伦敦,要么乘火车要么坐长途大巴(coach),时间基本一样,毕竟他们还没有高铁,单程都需要3个小时多点儿,但是火车的价格比大巴贵了一倍,那我当然是选择大巴啦。
考虑到往返都已经7个小时左右了,又考虑到在伦敦住一晚稍微像样儿点的酒店都要元人民币左右,我准备当天往返,于是就定了早上6:20的大巴。你们见过早晨4、5点钟的英国吗?我见过了。
这还是我到英国之后第一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之前交通全部靠走,知道学校有一站大巴站,但是不是特别清楚在哪儿。
早上6点,还没有找到大巴站,站在过街天桥上左顾右盼,路过一个白人大叔,不管三七二十一揪住他就问,大叔跟我说了位置,并且给我指了方向。我走下天桥正准备拐弯的时候,背后大叔站在天桥上喊了“错了错了,那是火车站,汽车站在对面~~继续走,别拐弯儿~”。好的好的,赶紧喊回去给大叔道谢。这也是英国人民的一大特点,只要是问路,不是特别远的话,好几次都会送我到目的地,即使不送,也会目送,特别好。
碰到个话痨司机,跟北京出租车司机有一拼。本来起得早,准备在大巴上补觉的,他从我上车开始嘴就没闲过,哔哔了一个半小时没停过一分钟,跟坐第一排的一位围着头巾的大姐聊家常(我坐第二排),从他的工作、几个孩子、收入到每天吃啥。大姐腰围比胸围粗两圈儿,不知道是怀孕了还是纯粹的胖的,这有啥好聊的啊?
大巴毕竟不是火车,快到站的时候,有个白人姑娘跑到前面来跟司机理论,她定了还要去别地儿的车,来伦敦转车的,后面那趟车马上要开了,但是我们坐的这趟车比网上写的预计到达时间晚了25分钟blabla,司机说很抱歉,但是今天比较堵,你可以向公司投诉之类的。
我觉得伦敦的感觉是干净整洁、一本正经、庄严肃穆、内敛、压抑,房子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都很保守,加上天总是阴阴的,总的来说就是透漏出一股浓浓的性冷淡风。所以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公交车都是大红色,旅游大巴也是暗红色这种鲜艳的颜色了。
走没多一会儿就来到皇室新闻TheRoyalNews,顾名思义,应该都是他们皇室的照片和动态,我一看门票价格,成人10镑。再见??了您呐。
离这里没多远就是白金汉宫BuckinghamPalace了,谁第一次到北京还不得看看天安门啊。门外面围的人嗷嗷多,白金汉宫门口就是维多利亚纪念碑。顶上的小金人胜利女神跟黄金圣斗士似的。
顺着白金汉宫门前的林荫路继续往木目的走,旁边好像是个大公园,看着挺舒服的。
这时候突然有人骑马从主路狂奔而来,一边还喊着让开让开(我猜的),还是个女骑士,好帅气。后面跟着警车??,警车后面是红衣骑士,再后面又是一堆车。看来各国领导出行都差不多啊。
水师提督门AdmiraltyArch,路过一下,很漂亮的拱门,也是伦敦的纪念性建筑物之一。
门那边就是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Square,说是为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而修建的,下面第二张照片左边是广场中央耸立着的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纪念碑和铜像。
广场周围好多条路,没数清楚到底多少条,我在这里跟着导航走到第三条才走对方向。广场旁边就是圣玛田教堂StMartin-in-the-Fields。英国人民除了喜欢用皇家Royal,就是很喜欢用St圣,圣玛田、圣大卫、圣玛丽,各种圣。
教堂门口没多远是个公交站牌,我看到下面写的那行查令街站的时候,有点儿小激动,我事先做功课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会路过这里。虽然我不是文艺青年,但那本通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实在是太有名了,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还被弄成了广播、舞台剧和电影。
在街口有一个博物馆,国家人像美术馆NationalPortraitGallery,英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实在是多,走到街上想上洗手间,随便找一个博物馆就行,大的都不收费,反而有些小的会收费。
接下来是进入查令街了,这条街出名是因为书、书店,现在纸质书越来越少,所以看起来很多都转行了,看到比较多的是餐厅、电影院、剧院,甚至赌场。
赌场的另一面挂着很多红灯笼,我立马意识到,唐人街到了。
在这里面逛和吃饭的也挺多老外的,我正在偷拍,哥们儿一抬头吓我一跳,怪尴尬的。他吃的那碗面至少9镑,目测是辣的,看他直拧鼻子。
这里的唐人街叫伦敦华埠,透着一股港台味儿,实际上也确实大部分都是港台华人。
我在拍这张照片的时候,目测是香港来的老板娘过来跟我打招呼,问我要吃点儿啥。刚来英国的时候特傻,在学校里每次碰到华人,都会用中文问人家“也是中国来的吗?”每次都被香港和台湾同胞回答“不是啊,我是香港的”,“不是啊,我是台湾的”,每次都是拿热脸贴一脸人家的冷屁股,我拿人家当同胞,人家拿我当外宾呢。所以现在也学聪明了,根本不问,根本不给你们拒绝我的机会。我就用英语回她说我先转转哈,再见。
我为什么不吃呢?这里一个素包子2镑,肉的2.5镑,煎饼果子4镑起,随便一碗面9镑起,炒个青菜9、10镑,肉菜比如酸菜鱼什么的20、30几镑。试问我吃得起哪个?就我这饭量,包子得5个起吧,那就是花块人民币吃了顿包子,我也不是真没有这块钱,但是不舍得,不舍得就是吃不起。所以答案是哪个也吃不起。可能是廉颇老矣,早上5点冲了一碗麦片吃,现在已经快下午1点了,一点儿不饿。
刚才专门打开携程看了一下,那种10几天好几国的跟团游,在英国去到的景点基本都包含在我这次一次游里面了,而且还没我去到的多。除了各个景点的外观就是免费的大英博物馆了。旅游跟很多事情一样,以前卖的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互联网发达了之后,这种信息壁垒会逐渐被打破的。
我有点儿渴了,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歇会儿,掏出从卡村带过来的矿泉水,结果还翻出一包薯片,这就是我的午饭了,贫穷使我减肥。
当地白人看起来也不是每个过得都很宽裕,隔壁桌儿的一家三口在那儿吃自己带的三明治呢。
进门左手边有纸质的导览手册,也有语音讲解租赁台。
搞了个乌龙,看着右边这么多种语言种类黑色封面的介绍,没写价格,我以为是免费的,挨着找到左边的中文版本,拿着就准备走,被人叫回来了,6镑一本呢,我去~!
大英博物馆的主攻方向是历史,各个国家古时候的物件和艺术品,有些国家的名字我不仅是不认识英文,翻译成中文也听都没听过,比如有一个馆的名字叫AncientEtruscan古伊特鲁西亚,这哪儿啊?
网上给的攻略是进门之后从右手上去,先参观古埃及馆,然后上楼,顺时针转一圈,不走回头路就把整个场馆参观完毕了。我可能有点儿方向感不好,提前知道这个攻略,依然在里面乱转,最后反复看每个楼层的名字,确定了都去过了,才离开,历时三个小时。
我建议最后去参观中国馆,主要是瓷器,但他们不叫porcelain,而是叫中国陶瓷管ChineseCeramics。如果先看了这个场馆,其他馆的东西根本看不下去了,那必须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没有可比性的。
有个很搞笑的事情,比如这个乾隆的珐琅彩,动不动就“云深琼岛开仙径,春暖芝兰花自香”,其他的还有什么“晓聚色湛仙人露,画槛香传少女风”之类的,英语翻译不出来,勉强翻译了也没那个意境,于是就在一堆英文中保留中文,并用拼音标注。
据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只有50多件,21件在台北故宫,第二多的可能就是大英博物馆了。上海博物馆有三个汝窑小瓷盘子,说实话,我觉得仅仅从外形上来看,还没上面的好看呢,但搁不住这个贵啊,就下面这一张图片中的家伙事儿,毛估估10几个亿人民币吧。这样的展示柜,好几十个呢。真是心痛,这真没少抢我们好东西啊,还好大清早亡了。
上面图片中对面的老帅哥一边看一边在做笔记,这估计是做研究的。古埃及馆也到处写着研究research、埃及坟墓考古学Egyptianfuneraryarchaeology,强盗披上学术的外衣了。
我觉得埃及更惨,我们就是被抢点儿东西,他们连老祖先的尸体、棺材都被抢了,人家还得意洋洋的说比他们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馆藏都多。可以说是凑表脸了。
棺材和木乃伊确实多,我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看到的装木乃伊的很多是石头的棺材,笨重。大英博物馆的都是木头的,外观也更好看,基本都是大地黄色和金色,花纹也很漂亮。但其他东西陪葬品很少,仅仅是棺材和木乃伊多。这些我也没拍,不吉利。
不过法老的后人也是不争气,这些东西不被其他国家抢走,最终也得落到穆斯林手中。
埃及国家博物馆里最漂亮的除了他们的国宝,图坦卡门的金面具之外,我认为就是那些陪葬的首饰了,随便一件都完全不输现在很多一线奢侈品大牌的设计。大英博物馆里也有意大利和其他国家公元前年左右的首饰,相比埃及的,可以说是粗糙、丑陋了,我就都没拍。总的来说,埃及是这辈子值得去一次但也只一次的地方。
钱币馆里的津巴布韦钱币专场,英文说的是这些钱还没印这些钱的纸值钱呢。最小面额2万。
从大英博物馆出来后往西敏寺出发,路上看到这个雕塑,二战时候的女性。
站在这个角落往后看,就是大笨钟和伦敦眼,大笨钟在维修,伦敦眼还有点儿距离,步行8分钟左右,但是在伦敦东区,我就懒得去了。伦敦西区是有钱的,伦敦东区是危险的。贝克汉姆就是出身伦敦东区,当年他跟维多利亚结婚的时候,很多人还嘲笑他穷小子。
西敏寺很漂亮,透过玻璃往里面看,无论是壁画还是里面的装饰,看着都很漂亮的样子,下面这张照片完全反映不出来。很遗憾,那天是周二,没有开门。下次再去咯。
看看表,时间不早了,那天突然降温,我穿少了,只穿了件帽衫,风刮的呼呼的,特别冷,就打算直接打道回府往汽车站走了。英国人民还有一个特点,迷之乱穿衣,任何时候穿羽绒服的和光腿儿穿大裤衩的交叉出现。
糙米、鸡胸肉、沙拉,吃着吃着吃出两颗没有剥壳的米,感觉我这日子过得跟个牲口似的。我要再不瘦还有天理吗?那可以说简直是天理难容了!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Academic.net是一个为所有学者提供会议信息,为会议组织机构提供会议发布及推广的平台。它涵含了世界各地的会议,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工程,经济,人文,历史,化学,生物,环境等方面。
如果你想找到我们,下面传送通道已打开:
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qz/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