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津巴布韦 >> 津巴布韦签证 >> 正文 >> 正文

货币与账户体系

来源:津巴布韦 时间:2021/5/1
北京好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85.html

今天不聊市场,牛市里没必要天天盯着看,拿着底仓躺着打新股就好了。最近学习了哥大教授PerryMehrling的《货币银行学》,讲的非常接地气,听后深受启发。本文简单聊一聊我的感想,权且作为一个阶段性学习小结,目前该课程还在智堡免费连载更新中(跪求快更。非广告,真心不错^^)。

概况地说,我认为,货币是一个能够支持支付行为的账户体系,现实中的货币是有层级的(课程重要思想),我们经常处理的是“客户(账簿使用人)--银行(账簿管理人)”层次,而在他们上面的还有一个稍显神秘的“银行(账簿使用人)--中央银行(账簿管理人)”层次。

1、一个逐渐深入的例子

我们用例子逐步展开这个论述,运用的分析工具则是该课程里常用的会计T型表,我相信看过课程并且有一定会计基础的人一定会喜欢上PerryMehrling的视角的。

首先从客户A开始,他有元纸币,选择存入了银行1,那么银行就会发行元等额的代币——存款给他;与此同时,在另一个非常遥远地方的B恰好也是银行1的客户:

图1,T型表:左边是银行1的资产,右边是银行1的负债

我在这里用词语代币是为了类比于Q币——将纸币和存款在概念上区分开。如果所有支付交易只在银行1体系内完成,那么银行1就可以看作腾讯,我们基于信任将银行1体系外的硬通货纸币兑换为银行1的代币存款,这就类似于基于信任将硬通货纸币兑换为腾讯的代币Q币一样。而之所以选择兑换,是因为这个账簿管理人会帮助我们进行支付交易(比如玩游戏、买QQ秀等)。

我们可以将前例推进,此时A想向B转账元,但是他们之间距离太远了,直接给纸币太花时间,那么作为账簿管理人的银行1就能便利这次支付,他只需要在他的账户体系里简单地记增B、记减A账户各元即可:

图2.1,支付交易流水账

图2.2,结算结果:银行1只需要处理它的负债,而根本没有触碰到它的纸币资产

支付清算soeasy~~这也是银行账户体系(Q币账户体系)存在的缘由。但是如果一开始B的开户行不是银行1,而是另一家银行2呢?

图3,跨行转账情况

A只有银行1的代币(银行1存款),而B只有银行2代币账户,这里的难题就像A拿着Q币告诉腾讯想给B转账支付京东京豆一样,这让腾讯(银行1)和京东(银行2)都很为难。一种直观的想法是:银行1记减A的存款、同时将这对应的元硬通货纸币实物转移给银行2、最后银行2再基于这元纸币记增B的存款。

这是一个可行且真实的清算方式,但是实物转移还是太麻烦了。聪明的人在银行之间再引入了一个账户体系,是一个使用人是银行而管理人是央行的更上层的账簿,这个账簿的代币是准备金,那么跨行清算就又简单了:

图4.1,跨行清算流水:为了体现出层次性及其对应关系,这里把A和B的T型表也列出来

图4.2,跨行清算结果

银行在自己的账户体系下清算各自使用人的支付交易,产生的净额再通过央行的账户体系支付清算,这就是货币的两层结构,是描述当前货币银行体系最恰当的模型,可以清晰地从中感知不同层次上的货币——准备金、纸币、银行存款。

然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假设,如果A一开始并没有存款,他转账给B是通过信用卡方式呢?不同于A存入元纸币获得存款,信用卡支付始于一笔借贷关系:银行1在自己的账簿上“凭空”记增A的存款,同时资产端和这笔代币对应的不再是硬通货了、而是增加一笔元的信用卡债权(软信用)。

图5.1,信用卡跨行清算流水:除了开局A存款增加方式不同,其余完全相同的清算流水

图5.2,信用卡跨行清算结果

最后我们进入一个最复杂的情况了,银行1在央行账簿上清算的时候代币(准备金)用完了,在不违约的情况下能够如何结清这笔转账呢?类似于信用卡支付,此时作为账簿管理人——央行——也有权给予银行1一些“凭空”产生的代币(准备金):

图6.1,信用卡跨行、且银行1借入准备金的清算流水:对于A/B和银行2来说没有区别,区别仅在于多出了红框里银行1和央行的信用交易

图6.2,信用卡跨行、且银行1借入准备金的清算结果

假想的例子至此结束(大部分内容来自课程第5讲),从这个自简入繁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些有意思的内容。

2、账户体系的层次关系

我们之前看到了“银行-央行”两层关系,不过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边界推远一点。假设在更上层不同国家央行之间也会有结算——IMF创设的特别提款权(SDR)就是这样一个账簿,而假设在更下层某公司TX也搞了个自家账簿来清算自己体系内交易,那么层次关系全景就能继续扩展到四层:

图7,一个层次更多的体系,同色字表明对应关系

(2.1)高层账簿的代币负债(货币)是低层账簿的硬通货资产

人民银行可以拿着SDR在IMF账簿上收支,并且可以基于SDR在自己管理的账簿上发行人民银行的代币(纸币和准备金);

商业银行可以拿着纸币和准备金在央行账簿上收支,并且可以基于纸币和准备金在自己管理的账簿上发行商业银行的代币(存款);

TX可以拿着存款(当然更上层的纸币也可以)在商业银行账簿上收支,并且可以基于存款在自己管理的账簿上发行TX的代币(Q币);

最底层的客户A则拿着Q币在TX账簿上收支,当然一般而言他就不会再开发出自己账户体系了。

之所以称为硬通货,其一是在本层看来,如果上层机构不改变它的供给量,那么于他而言这个数值是外生给定的,本层没有办法擅自更改。其二是为了与下面描述的软信用对应。

(2.2)高层账簿的债权资产是低层账簿的软信用(负债)

低层账簿代币的获取不仅可以拿高层硬通货兑换(图1),还可以由本层账簿管理人基于账簿使用人信用来进行扩张,就像央行给予商业银行准备金借款扩张了准备金总量(图6)、商业银行给予TX存款借款扩张了存款总量(图5)一样。因为一般而言账簿使用人的信用不如管理人,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软信用”,这是一个我自己创设的名字,主要是想跟硬通货突出对比。

也就是说,本层账簿管理人有通过“软信用”扩张本层货币的权力,扩张的本层货币又成为了更低层账簿的硬通货。对这个权力的约束来自于他必须维持代币和硬通货的平价关系(par,该概念来自课程第1讲)。

一本账簿的货币发行可以完全基于硬通货,比如Q币体系(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腾讯完全有能力在Q币体系里扩张软信用)。而在没有法定准备金率约束前提下,账簿也可以完全基于软信用发行货币:

图8,一家完全没有硬通货资产的商业银行

那么此时如果A向B转账元,B会接受这个转账吗?他会不会考虑到如果他想提取纸币现金元而银行1根本给不了他呢?有了这样的顾虑,A和B可能都会有提现冲动(挤兑),而此时银行1根本拿不出纸币。

银行必须保证存款可以随时提取为纸币,TX也必须保证Q币可以兑换为存款,这里暗含了账簿管理人的主体信用。所以为了保持这种信用,实际中的账簿货币对应的发行基础是硬通货和软信用的混合。硬通货是账簿的使用者信任账簿及其管理人的基石;软信用则让账簿管理人有能力便利交易运转,而它同时也带来了挤兑风险,这是一个根植于现代银行体系根基上的风险。

(2.3)真实的货币结构

图9.1,人民银行资产端,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9.2,人民银行负债端,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9.3,商业银行体系资产端,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9.4,商业银行体系负债端,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9.5,央行+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9的数据结合图7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

图9.1表明人民银行发行货币的基础,约55%来自于外汇(美元为主)、30%来自于对银行债权,只有不到1%来自于黄金。央行发行货币的基础大部分还是来自更上层的硬通货,而且实际上就是美元,这是全球绝大部分经济体的现状,这从货币结构角度说明了为何有论调“美联储是世界的央行”;

图9.2表明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约27%是纸币(货币发行)、55%是准备金(其它存款性公司存款);

图9.3表明商业银行发行货币的基础,约7%来自于硬通货(纸币+准备金,绝大部分是准备金),剩余90%多都来自本层的软信用扩张(各种债权)。其中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占38%(各种对公贷款),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占19%(居民消费贷和房贷等);

图9.4表明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约62%是各种类型的存款,这中间有59%被纳入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M0/M1/M2)。

我们可以将图9.1-9.4和图9.5进行对应,最终可以对货币供给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比如,M0定义为流通中的货币,那么应该就是图9.2的“货币发行”减去图9.3的“库存现金”;M1定义为(M0+活期存款),可以发现这里活期存款仅定义为图9.4的“单位活期存款”,45+9=54万亿;M2定义为(M1+定期存款),可以发现这里定期存款定义为图9.5的“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54+38+86+19.8=万亿,还差一点点,但基本契合了。

是的,这就是颇为神秘的货币供给量的计算过程,他的计算数据完全来自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而他的统计范围则依据各层代币的支付便捷能力变化随时间也在变化。

图10,最后简单对比一下美联储的资产表,可以看到它7.46万亿美元的总资产绝大部分是“ReserveBankCredit”(7.37万亿美元/98.8%),这是它这一层的软信用,而美联储的硬通货(“Goldstock”和“Foreigncurrencydenominatedassets”,合计亿美元)几乎可以忽略。从我们前述讨论来说,美联储账簿是一个最接近于“纯软信用”的货币账簿了。我们经常说“美金”,确切含义并不是说美元可兑换黄金——它们之间已经几乎完全脱钩了,真实含义应该是在很多国家美元地位等同于黄金(如我国)。数据来源:美联储。

(2.4)账户体系的信用质量结构和数量结构

图11,课程P2E4截图:右侧自上而下的词汇是money/gold/currency/deposits/credit

PerryMehrling在第2讲介绍了一个“金字塔”图景,我们对照图7的结构和2.3的数据就能很好地理解它。结合2.3的人民银行数据:

黄金在最顶端,它是不基于账簿的天然货币,只有亿元,但是信用质量最好;

基于黄金、央行创设了纸币(以及准备金)、也以本层的软信用扩张了纸币(以及准备金)数量,央行账簿货币总计约32万亿了,信用质量达不到通行全球的地步,但在国内是一流的;

基于纸币、商业银行创设了存款、也以本层的软信用扩张了存款数量,商业银行账簿货币总计约万亿了,信用质量需要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去年还出现了包商银行破产事件),但在国内大家普遍还是认同它;

最后,在最底层的是基于整个银行体系构建的信用产品组合了,它包括了信贷、债券、股票、衍生品等等金融产品,总计规模至少好几百万亿了,信用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些产品不可能“保本保收益”了。

图12,重新绘制的图11

我们重新绘制图11,从真实数据来看货币体系是一个“尖顶宽基”的金字塔了。另外我们加入课程强调的另一组对立概念“纪律v.s弹性”(disciplinev.selasticity)。

信用质量从体系自低而高地提升,根源于越来越强的纪律,也就是本层软信用扩张的限制程度,也是个体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主权信用的层次体现;

数量从体系自高而低地大幅扩增,根源于越来越强的弹性,越往下软信用扩张越便利、对账簿管理人的限制也越少,央行的一举一动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qz/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