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津巴布韦 >> 津巴布韦经济 >> 正文 >> 正文

访谈青岛勘测院院长张志华从旧体制里蹚

来源:津巴布韦 时间:2022/3/10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30/6032484.html

本文首发于《南方测绘》第期

在我国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以下简称“青岛院”)可谓名声在外。作为市直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青岛院却能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成功转型,创造数亿元的营业收入,连续五年入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作为一家立足青岛市的测绘与地信单位,青岛院不仅深度参与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活跃在城市建设和防灾抢险的测绘一线,还放眼世界,作为国家首批“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工程勘察骨干企业”,先后完成了津巴布韦、柬埔寨、玻利维亚等国家的21个涉外项目的勘察测绘任务。早在年,经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青岛院成为地图文化与创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自然资源部地图文化与创意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主体建设单位,这是我国唯一的地图文化与创意专业技术研究基地,也是目前国内最大、实力最强的地图文化与创意技术创新中心。青岛院让地图文化如星星之火从青岛走向全国成燎原之势。这些荣誉的背后是青岛院数十年来上下求索,改革创新的坚实步伐。“必须创新,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青岛院院长张志华坦言,“想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并不是件简单事儿,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打破旧体制,蹚出一条新路子。”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张志华从技术队伍里走出的经营苗子从年进入青岛院以来,张志华一直是青岛院改革破局的见证者和引领者之一。有过多地工作生活经历的张志华笑称:“我是五湖四海人。”或许正是这种多方杂糅的气质才成就了他敢想敢干、不拘一格的行事风格。年,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毕业的张志华选择回到家乡,就职于青海省测绘局。当时的青海省测绘局正是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的时候,他入职3个月就成为部门技术骨干,随后又升任部门总工,并在技术岗位深耕了10年。年,张志华作为航测专业高技术人才被引进青岛院,彼时的青岛院正在筹划组建航测专业部门,却苦于缺乏有经验的人才,于是张志华就挑起了这个担子,一手创建了青岛院第一支专业航测团队。青岛院在应急保障一线90年代,正值模拟测量向数字测量转型时期,初创的航测室成为了青岛院数字化的“先锋队”。张志华介绍,航测室是青岛院最早涉及数字化的部门,起初航测还是用老式的坐标测量仪改造成为数字化打点设备,后来才引进了解析测图仪,从而生产出第一代航测图。青岛市的第一条市内高架路——东西快速路就应用了青岛院的第一代数字航测技术,这也是青岛市首张全面数字化的测绘成果。当时,航测是青岛院数字化进程最快的业务,航测室更是院信息中心的中坚力量,因此,全院的测量数字化进程,甚至岩土专业、勘测专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说都是跟着航测走,直到今天,航测专业的骨干们依然在整个青岛院的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带领航测数字化步入正轨不久后,张志华升任院长助理。在担任院长助理的6年时间里,他同时协助管理科研、经营和财务等工作,所以敢想敢干的张志华就开始将自己的发展理念渗透进整个青岛院。将市场化进行到底走市场化道路的理念很早就在张志华的脑海中埋下了种子,当初还在青海局工作时,改革开放给原有的事业和产业体系带来全方位的冲击,最直观的就是“钱不够了”,由于事业费突然压缩,靠每年的计划费用只能保障职工的基本工资,而在市场化浪潮中走在前列的东南沿海地区的部分单位,不仅扭亏为盈,还能额外创造产值。在这种形势逼迫下,青海局开始走向市场,到广东、海南等地去开拓业务,张志华见证和经历了这个过程。带着市场化的种子,张志华来到青岛院,他想不到,在机缘巧合之下,这颗种子居然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当时在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时‘大放厥词’,青岛院一定要走市场化的路子,要引进和开拓一些市场化经营理念,不然早晚无路可走。”时任院领导觉得他有想法,是个搞经营的苗子,就决定让他协助管理经营工作。参与了青岛院经营工作后,张志华开始大力推动单位走向市场经营,那时青岛院有三大部,分别是管后勤的办公室、管党建的政工部、还有经营部,经营部迅速成了院里的大综合部门。“科研、财务、人力、设备等工作都由经营部整体管理协调,总之全院的业务一切围着市场和经营转。”据他回忆,“当时院里的经营理念、经营计划以及一些经营政策,都是在摸索中逐渐成型的。包括财务管理、劳动分配、设备采购等等,都和经营有密切关系。比如设备采购,就出现过买了设备后,发现没法与市场结合产生效益,这种情况是要坚决杜绝的。当院长助理的那6年实际上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锻炼机会。”如今已任院长多年的张志华想起当年仍是感慨万分。“我其实一直搞技术,专注于航测专业前沿技术的研究应用,让我主管经营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张志华笑着说,但这一赶却赶出青岛院科技与经营结合的“绿色经营”理念,也赶出了不菲的成绩,当年青岛院整体的年产值还不到一千万,如今,青岛院已经创造出5个多亿的年产值,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事业单位发展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地理信息百强企业。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文化立院青岛院的快速发展,一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大建设的大趋势;二是因为青岛院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当时青岛院领导能为了发展航测专业,不惜花大力气把我作为专业人才引进来。当时的人才引进要跑多个单位沟通和报批,但院领导愿意去下功夫,这里就能看出来院领导对科技、对人才的重视。”张志华说,青岛院从那时候就形成了“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后来发展理念又加了‘文化立院’,其实我们的文化是从南方测绘学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企业文化是在看到了南方测绘一本连环画,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就拿给院领导看,自己也一直在思考,我们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应该怎么做文化。”带着这个思考,张志华把南方测绘的一些文化理念融入青岛院的日常管理中,也使青岛院成为全国城市勘测院体系中较早强调文化建设的单位。青岛院地图文创展示角90年代,青岛院引进专业科技人才后,数字化水平在技术骨干们的带领下显著提升。那时在青岛院不需要领导引导,职工们亲身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引领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业务产出,能让职工多拿奖金,可以说对于新技术认可与推崇是自基层职工往上形成的。要调动单位职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首先就得在分配政策上下功夫,张志华认为,分配政策不能过于单一,要用综合手段,科技要和工作量绩效挂钩,舍弃以前那套靠死工资和固定补贴的分配方式。绩效挂钩就是每个班组,每个生产单位“六亲不认”只认业务量,不行的就撤销重组,通过市场化竞争把效率提上去,这样技术创新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说到科技创新,张志华向记者介绍了该院信息工程所的趣事:“如今的信息工程所是青岛院的三大主力专业部门之首,而这里职工却是女同志居多。在我们单位,女同志地位比男同志高,女同志都很优秀,好多中层干部也都是女同志,就是这个女同志占据大半‘江山’的信息所成了院里多年的‘标杆’,在年实现了合同额过亿,远远超过其他生产部门。”他特别指出,这个部门的文化就是创新再创新。据张志华介绍,信息所的做法和其他部门不一样,他们不是在创新,就是在创新的路上。一接到项目,信息所所有科室负责人就坐到一个桌子上,大家一起讨论方案、汇报进展,十几年来一直坚持这种集思广益,大众创新的思路,所以他们出了一批人才。信息所是从航测室起家的,他们数据生产挖掘能力也极强,结合自身的研发能力,开发了百余个业务应用系统。“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领导来看了以后说,你们院是我见过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最多的单位,对新来的同事,我要求一律分到信息所工作实习一年,好多人还不理解,但我认为必须把信息所这个文化基因传播到全院去。”青岛院的“三板斧”“青岛院的发展战略在我看来就是三句话,一是全院工作一盘棋,二是勘测信息一体化,三是软硬实力齐发展。”张志华如此总结道。他进一步解释说,全院工作一盘棋就是指全局意识,以集体为重。“原来我们都是各基层单位各自为政,出去‘乱打架’,单位之间争利益、争资源、不团结、内耗。后来,我们就要求个人和单位的利益要服从于全院总利益,为了全院总的战略目标,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个人或者某个单位的利益。举例来说,在某个项目,你的目的就是吸引火力,他是主攻,甚至于你要去为了主力部队去‘堵抢眼’。在单位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团结协作太难,相互之间的合作配合太难,但是,我们必须要打破了这层壁垒,就要做到全院工作一盘棋。”青岛院用了7年时间进行机构调整,打破职工与职工、部门与部门之前的壁垒,贯彻全院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全院的整体利益、战略目标实现一盘棋的发展战略。第二是勘测信息一体化,青岛院有三大专业:勘察、测绘和地理信息专业,三个专业之前互相独立、各自为政,因为地信所覆盖和延伸的面比较广,就决定以地理信息专业为抓手,改组成信息所,不仅做地理信息,还从勘察、测绘、地理信息这三个专业交叉融合来共同推进三大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勘察、测绘、地理信息融合发展我们称之为勘测信息一体化,现在要求发展源头专业,一定要向前期靠拢,地理信息专业要延伸到岩土专业,测绘也是一样,这三大专业融合发展,专业交叉才有创新,才有新的业务量。”张志华告诉记者,勘测信息一体化就是要求三大专业要团结、融合,不要谁也瞧不起谁,必须拓宽交叉认知,最后形成勘测信息一体化的理念。测绘地理信息专业都是为城市基础建设服务的,但不能盯着这一条路。“前几年我们就看到这个问题,就去往融合发展方向走,所以,青岛院的业务量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往前走。当然,不像前年那么‘野蛮’了,但是一直在继续前行,包括疫情影响下,青岛院还是保持稳步增长。”第三是软硬实力齐发展,“干测绘的大多是理工科出身,整天围绕着技术设备转,我感觉这个路子也走不通。”如何让测绘专业,让青岛院能够长久稳步的发展下去,这是张志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进一步补充道,对于大多数测绘资质单位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软实力不足、存在感不强。所以,青岛院又提出来软硬实力齐发展。在抓工程、设备这些“硬”指标的同时,也要抓软实力,比如文化,包括文化建设、地图文化、文创产业等。“我们说软硬实力齐发展,只有通过工作实践经验去完成。”青岛院的发展战略是靠全体职工把它体现出来,目前也在产生显著的效果。大部制改革下机遇与挑战年3月,自然资源部成立,不再保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牌子。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对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应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青岛院在新形势下凭借着出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保持高速增长,在全国城市勘测系统中保持领先地位。“我们现在只是见到曙光,还远不能松懈。”对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张志华告诉记者,院里的使命修订为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在新形势下,我们也在研究探讨,我认为这是重大变革。”在整个自然资源体系中,测绘的定位是“眼睛”,是发展的底座,是自然资源保护和管控的重要决策依据,也就是说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格局将是整个自然资源体系。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前面道路上可能有诸多坎坷,唯有不断的适应、不断的变革,才能破局,这个时代,变是常态。“市场的创新主体是企业,我们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在张志华看来,改革开放40年以来,是市场化激发了我国经济活力,作为我国民营企业代表的华为集团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市场,如今,提“双循环”发展也要靠市场。“狼”已经来了,躲是行不通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和资本的扩张,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张志华介绍说,传统制图专业首当其冲,由于互联网电子地图技术的冲击,全国的地图院举步维艰,“地图过去在,未来也将一直在,但是地图的形式一直在变化,承担地图创作的主体是可以改变的。”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大众测绘、泛在测绘的门槛降低了,测绘的难度也降低了,未来测绘专业人人都可以干。大多数人觉得这是进步,虽然对于传统测绘人来说,这是残酷的冲击。比如,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只要打开高德地图我们就在不停地输送道路信息。这是发展趋势,历史前进的车轮,谁也挡不住。一方面,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在加速,按照地理信息行业协会的数据,我国地理信息行业年均增长26%。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测绘业务也在逐步被淘汰和替代。人的空间思维是与生俱来的,地图就是反映空间思维的一种手段,地图其实是人脑的一种延伸,所有的工具都是人脑的延伸。地图是不可泯灭的,因为人的空间感一定要有一个载体来承载。作为测绘人,顺应历史潮流,调整行业方向,是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的。青岛院的地图文创产品从年至今,青岛院一直尝试在地图文化创意上寻求突破。年,在第二十六届国际地图制图大会上,由青岛院策划制作的《四方区剪纸地图》在35个国家和地区的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专家评审委员会一等奖;在年举办的第28届国际制图大会上,青岛院制作的“梦幻青花—青花瓷地图”获得挂图类公众投票奖。年,在中国测绘学会年会上,青岛院设计制作的《山水情韵——青岛自然资源MR互动新舆图》将混合现实技术与传统水墨挂画相结合,赢得评委青睐,荣获裴秀奖金奖……“行业未来的事谁也说不清,狼已经来了,躲是躲不过去的。”作为青岛院改革和创新的见证者与引领者,张志华对地图、对测绘行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当他谈及行业未来时,言语中却透露着期待和无畏。以前由于看到传统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痼疾,他才矢志革新;也正是因为对地图对行业的深情,他才如此无畏,身先士卒,为行业未来求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jj/11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