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诩不是个拖延症患者,旅行结束熬个夜落笔记录点点滴滴已成了惯例。这次则不同,一段旅途接上了另一段旅途,又疲于走马观花,赶路之余,没有精力花上一天整理和回顾。在晓象约稿的时候,我正在成都市博物馆里久久伫立在阿伊哈努姆基尼斯神庙的碑石前,感慨着眼前富有哲理的碑文:
“少年时,举止得当;
青年时,学会自制;
中年时,正义行事;
老年时,良言善导;
临终时,死而无憾。”
当时在想,好希望通过努力,我能成为这样的人。
第二段旅途住了旅馆,排了长队,乘了缆车,紧紧凑凑挤了一个景点又一个景点,其中的一段还参加了旅游团,几乎囊括我独自旅行所有的DONOTLIST。毕竟和家人一起旅行,陪伴排第一位,目的地并不是最重要。几天里当然也有Highlight,爬上青城山登顶老君阁,参观成都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可惜最后时间实在来不及,留下三星堆这个小小遗憾,作为下次成都之行第一站。
往往每次旅行都会读书,往往每次读完书都能勾起万千思绪,当天的日记便能絮絮叨叨停不下来。可惜最近旅途中读的三本书:《金色笔记》《简萨默斯日记:岁月无情》和《简萨默斯日记:好邻居日记》,虽然情节引人入胜,但实在难以引起共鸣。
这三本书的作者DorisLessing,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论家称她的作品“女性文学”,出生于英国,年少时期一家人随着父亲到英国殖民的非洲津巴布韦地区寻找商业机会,扎根这片土地几十个年头。
我曾经想,多丽斯作为黑人国家中生活的白人,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位女性,一定能让我从作品中读出一些文化的碰撞,细腻的感情和对历史的反思……but期望负我。
没读到许多这个国家的历史,没读到这个英国人对黑人的深情,没读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读到的只是精彩的难以引起共鸣的三部小说。
这么一拖,再加上缺少喋喋不休的热情,半个月的时光飞逝,我的津巴布韦之旅还不知如何下笔。
到今天无意发现傅真的书《泛若不系之舟》,捧起kindle兴致勃勃读完第一篇出行印度的文章,拍案而起,怎样就怎样吧,再拖下去这游记便会作罢。
Quesera,sera.
(二)
中学时,阿葛既是挚友也是书伴,一有空我们俩就跑到二十一世纪书城,一人捧一本,坐在台阶上从清晨读到关门,虽然很少买书,但是也读过不少好的文字。直到一天阿葛神神秘秘地跑来和我说,她家人给她买了一套三毛的书,还是硬壳的精装版。从此我俩陷入了女神的文学,也奉着那本撒哈拉的沙漠向往遥远的非洲大地没有归途的远方: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近乎优雅起来。”
最初认识津巴布韦是在大二上“西方文明史”课程的时候,一次作业内容是英文演讲一段你感兴趣的文明的故事,当时我正巧刚刚听过BBC讲大津巴布韦(greatZimbabwe)的历史,就照搬照抄把听到的故事在课上背了出来。
文字写的很优美,但那段历史却令人悲哀,企图征服世界的英国人,面对黑人世界曾繁荣灿烂的大津巴布韦历史,犹豫,否定,居然官方提出“blackpeopleareincapableofcreatingthisintelligence.”这样的傲慢论断。
当时,大津巴布韦就和玛雅古迹,三星堆,一同排进了我长长的MUSTGOLIST,这次的津巴布韦之行在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这个古迹。然而未料计划赶不上变化,签证的原因,往返VicFalls和GreatZimbabwe时间过于紧张。
好在旅途当中熟识了Ian,他为了让我重返津巴布韦,和我约定,下次和我开车一路穿过国家公园从VicFalls往返GreatZimbabwe,沿途一周自带帐篷和睡袋,露营在国家公园,汽油费两人均摊。更棒的是,Ian作为一个资深的生物学家,答应沿途免费当我的导游。碰上这等好事,我一定是拉了勾拍着胸脯,保证不久之后还会回去。
津巴布韦之行的最直接的原因,则是去年大爱的电视剧《请回答》里四位演员出演的《花样青春非洲篇》。
狗焕用手机延时摄影的10分钟影像,平原上震撼而美妙的落日,伴着夜色前来水塘喝水的大象,长颈鹿和斑马,大半夜追韩宗的我居然落泪了。
当晚决定,一定要走一遭这个美丽的地方。他们四位演员的终点是著名的VicFalls,顺其自然便成了我的目的地。
津巴布韦,地处东二区,和位于东八区的我们有6个小时的时差,记得我离开之前,漂亮的小姐姐Cicilia问我飞机航程,听完后大叫“Li,youareflyingtothefuture!”的确是未来,是6个小时的未来。
也就是这6个小时,在出行前久久不出签证的那一个半月的时间,带给我无数的纠结和许多个不眠之夜。好消息是新任政府旅游部长决定在年之前改革,简化签证流程,只能希望下次旅途更加顺利吧。
国内到VicFalls没有直航,只能坐2、30个小时转机,机票的价格也是割肉般的贵。记得当时看到票价万般无奈,还想着向晓象请教购票攻略:
“晓象,你啥行程?”
“,智利,阿根廷,乌拉圭”
“天呐!好合算啊”
“哈哈哈,来吧”
“叹气,弟兄资金不够啊”
“哈哈哈,都去津巴了”。
Wait!叫人家“津巴”,你们很熟吗?买不到廉价机票心情不美丽。
(三)
津巴布韦位于南半球,非洲腹地,一年只有冬季和夏季两个季节,冬季在每年5月到-9月,平均气温10-15摄氏度,夏季则在10月到来年4月,平均气温15-30摄氏度。
虽然这数据看上去冬季不寒冷,夏季不炎热,但晴空万里无云,烈日毫不留情面,在那里的第一周我就被严重晒伤,疯狂地脱皮。以致所有人每天见到我第一句问候不是”How’severythinggoing?”而是“How’syoursunburn?”瑞士小哥Cyrill盯着我一层层脱皮的两条腿,难以置信,”Youlooklikeasnake.Thisisfreakingscary.”
一年之中,12月进入雨季,1月到2月为明显的雨季,不过大雨如注的日子还是相当少见,常常是中午风起云涌,闪电雷鸣,到了下午4点左右,便风平浪静,一片祥和。对于这片森林、草原和当地的人来说,多日的大雨是极其珍贵的馈赠。雨后的草原面貌一新,树枝冒出嫩绿的新芽,小鸟吃新芽,大鸟吃小鸟,老鹰吃大鸟,羚羊啃嫩草,狮子吃羚羊……一条条生物链便因着雨水生生不息下去。但由于我居住的自然保护区是沙漠化的地质结构,大雨过后,也意味着一轮又一轮的修路工作即刻启动。
经济上,津巴布韦可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工资水平为0.5美元,整个国家的失业率达到难以置信的96%,我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反复确认”unemploymentrate?Areyousure?”不过这个疑问很快便被证实。
周末从保护区一路往城里开车,进程的标志便是看到数不清的蹲在路边等待招工的青年劳力;走在街道上,总是有黑人小哥哥试图拦下你,试图让你买点什么;假如想买点什么纪念品,走进大大小小的市场逛逛,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投来的炙热的目光,似乎也能把我灼伤;公立学校里的孩子们穿着勉强覆体的衣服,光着脚丫在满是石子的土路上做着跑步训练。
然而,这样的地方往往意味着贫富差距的巨大悬殊。本国货币已经由于过于严重的通货膨胀被政府一纸公文废除,目前国内通用货币是美元和少数津国美元汇票,由于过度缺乏美元,所有的银行已经失去了正常运营的能力,所有的ATM机可以存入美元却无法支取美元。
导致急需用现金的人们不得不到邻国赞比亚的银行排起长队。由于本国工业极度落后,超市里销售着昂贵的进口食品和生活用品,而一切面对外国游客的体验项目也是非常昂贵,比如一个三小时的漂流便花掉我美元,比如三秒钟的GorgeSwing花掉美元,比如一天的safari花掉美元,仅仅一个周末的旅游项目加起来的费用就接近于当地一个家庭平均一年的收入,想想也是很吃惊。
这个国家没有我们奉行的义务教育,不过许多当地人也相信学习知识是走出贫穷的唯一出路,“KnowledgeisPower”的标语大大写在小学校的墙上。他们的教育系统和我们不一样,小学有9个年级,中学则只有3年,没有我们的初中和高中之分。
与当地人聊天聊到学校,便发现这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极为明显。公立小学的学费大概是一个学年10美元,但几乎缺乏所有必要的教学设施,而我认识的在津巴布韦上私立小学的白人小朋友,每个月的学费就高达0美元。私立中学则更加昂贵,Ian在读中学的女儿每个月的学费是令人咋舌的美元。好在新任政府将大力发展教育也计入了改革项目清单,希望一切不是空谈。
(未完待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jj/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