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央行)日前发表声明称,将发行大面额货币,缓解现金短缺局面。
这是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央行)5月5日公布的0元和20元面值的新津巴布韦元票样。
图片来源:新华社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世纪初的恶性通货膨胀中,津巴布韦政府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面值最大的货币——00万亿。曾被网友戏称为“全球唯一能与天地银行一较高下的货币”。
年,津巴布韦在经历恶性通货膨胀后弃用了当时的本国货币津巴布韦元,转而采用美元、日元、人民币等作为自己的法定货币。年月,津央行发行了首批新津元,从而结束了该国0年没有本币的局面。
津巴布韦将发行大面额货币缓解现金短缺
据新华社,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央行)5日发表声明说,将发行0元和20元面值的新津巴布韦元,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缓解现金短缺局面。
声明说,0元面值的新津元将于本月9日开始进入流通领域,20元面值的将于6月初开始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津巴布韦元是年该国独立时开始发行的,它取代了原来的罗得西亚元。当时津元相当于.47美元。但由于恶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年津央行不得不从原货币面值上去掉3个零,发行了第二代津元。年8月,津央行从津元面值上去掉0个零发行了第三代津元。年2月,津央行又从第三代津元面值上去掉2个零发行了第四代津元。
年,津央行曾发行00万亿面值的津元纸币,成为世界上“零”数最多的纸币。不过根据当时的官方汇率,00万亿津元仅能兑换40美分。
图片来源:津巴布韦储备银行(publicdomain)
对于当时的津巴布韦人来说,最不缺的就是“钱”了,老百姓个个都是“兆亿富翁”。年的津元比起年的津元,其货币价值几乎为0,换算过来只相当于年的,,,,,,,,,,,分之一!(2乘以0的35次方)而这张钱竟然还不够买一个面包。
在当时的津巴布韦,你可以看到当地人推着一车一车的货币,只为在市场上买点菜,或去商店里买卷卫生纸。据《纽约时报》,当地人表示:“鸡蛋、蔬菜、水果、牛奶每个小时都要涨价,极端的时候甚至几分钟涨一次。”由于本国货币还没有纸张值钱,当地居民甚至将手里的巨额钞票当做纪念品卖给外国游客,换来的美元要远远超过货币的面值。
津巴布韦人推着一车钞票买菜
年,津巴布韦经历恶性通货膨胀后弃用了本国货币津巴布韦元,转为流通美元等外币。由于经济低迷和贸易收支恶化,外币在津巴布韦长期供应短缺。为此,津央行于年月开始发行与美元等值的债券货币(所谓债券货币,本质上也是一种货币,但与美元挂钩),以保持市场流动性。
年下半年以来,津巴布韦的美元和债券货币官方汇率与黑市汇率出现较大差距,导致物价大幅上涨。去年2月,津央行开始通过市场手段调节美元与债券货币汇率,不再将两者官方汇率锁定在比。
发行债券货币以来,津巴布韦一直面临现金短缺难题。去年月,津央行发行了首批新津元,从而结束了该国0年没有本币的局面。津巴布韦储备银行行长表示,新津元全面进入流通领域后,将逐步取代债券货币成为津巴布韦唯一的流通货币。
5月6日,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市民浏览刊登0元和20元面值的新津巴布韦元票样的报纸。
图片来源:新华社发(肖恩·朱萨摄)
年6月24日,津政府签署法令,宣布不再允许美元等外币流通,只允许本国发行的债券货币在津境内使用。
但是,由于首批发行的新津元最高面值仅为5元,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市场现金短缺没有得到缓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表示,新津元发行以来贬值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和民众信心,加上农产品歉收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津巴布韦经济去年萎缩8.3%。
世粮署:津巴布韦万民众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值得注意的是,津巴布韦曾有“非洲粮仓”之称,但恶性通货膨胀和近段时间的新冠疫情正在将它推向一场粮食短缺危机。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4月8日发表声明说,由于极端气候和新冠疫情等因素,万津巴布韦民众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该组织计划筹集.3亿美元,为这个南部非洲国家提供粮食援助。
世粮署在声明中说,受南部非洲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津巴布韦经济衰退带来的恶性通胀、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津巴布韦有万人处于口粮不安全状态,面临粮食严重短缺的人数从去年年底的万上升至万。如果不对相关民众进行紧急援助,他们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街景图片来源:摄图网
世粮署表示,津巴布韦去年粮食产量只有年的50%左右。据专家预测,今年收成可能会比去年更差。由于津巴布韦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较差,机械化程度低,粮食收成基本“靠天吃饭”,在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该国粮食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该机构认为,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胀造成玉米、小麦等基本食品的价格大幅上涨,超出了大多数民众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给津巴布韦的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重了该国粮食短缺危机。
编辑
徐豪杜恒峰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
新华社、每经App
截至5月7日4:9,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例,死亡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jj/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