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司马元康的第9篇原创文章。
上周回家祭祖,见了一些亲戚,顺便给自己和外甥过了个生日。
平时更新不频繁,主要是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找借口,比如“太忙”。
假期难得放松下来,也产生了一些零碎的想法。
1
长辈的善意
拜祭祖先的时候,老一辈的亲戚们聊起,放骨灰的「位置」涨价了。
当年我还小,以为这种东西都是买断制,现在才知道使用期是20年。20年后每年都要交钱,价格从4位数到6位数不等。
如果没有亲属来续费,骨灰就要腾出位置,集中存放。
一段时间后,就回归大自然了。
我不自觉想,人不光是生前要想着住房问题,连身后那两三尺空间也要花钱去租。
土地真是一笔优质资产,虽说产权是公有的,但不妨碍个人通过使用权获得收益。
过去20年买房的人都享受到资产增值。剩下自命清高的人骂骂咧咧,把别人都描绘成炒房客、投机者、吸血鬼。
有的亲戚家里不富裕,老早就想开了,三代以后谁还认识自己,早晚是要回归大自然的。
让下一代做出这种断舍离的决定,就要背负沉重的包袱。不如自己给自己做决定,真到了那个时候,直接拿骨灰种树算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哪怕没有存下多少钱,他也不希望给孩子挖坑,榨干下一代的现金流。
2
手持现金的羔羊
拜登的1.9万亿抗疫计划刚落地,又在酝酿2万亿的基建计划。
着急用钱的时候,常规征税是来不及的,财政预算去年底就编好了,加税也有走立法程序。
像老美这种不讲信用的信用主权,怎么办呢?
很简单,遇事不决,开印钞机。
印钱的过程,脱离生产和经营,不仅没有增加社会财富,还会稀释货币的购买力,掠夺财富。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美元和黄金脱钩,全球进入无锚时代。
各国政府垄断铸币权,用一个难以量化的“国家信用”作为背书,通过印钱稀释社会财富。
可怕的是,稀释的过程是一环一环传递的。
第一时间拿到钱的人,面对的是物美价廉的市场,用「凭空创造」的钱购买商品和服务、进行放贷,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最后一个拿到钱的人,面对的是“蒜你狠”“姜你军”的市场,全世界都涨价了,自己的工资能不能涨价,还得看老板的脸色。
通胀的影响就像石头掉进水里,泛起的水波,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
最里面是美联储这类的央行,最外面是领工资的打工人。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积累下来资产,每个月只有现金度日,就会持续被通胀的镰刀收割,过上焦虑的生活。
最怕的是手里握着现金,满眼都是消费。每天饭局旅游广场舞,还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幸福。
下一代又要从零起步,把翻身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
3
金钱的教育
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但关于钱的知识和能力,学校里从来不教。
教育的任务是把人培养成雇员,找一份工作,吃不饱,饿不死,为生计而奔波。
我们生活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代新生儿都要从牙牙学语开始,在大学毕业时掌握与时俱进的前沿知识,才能勉强跟上这个时代。
90年代金融业很高大上,大学生涌入银行、券商、保险,最后自嘲是“金融民工”。
年后互联网很高大上,大学生涌入互联网,成为的码农、产品、运营、测试,最后自嘲是“IT民工”。
以后还会有人工智能训练师,基因测序分析师,万物互联工程师,清洁能源科学家……
这些高新产业,将要求更高的学历,但不一定会有更高的工资。
元康小学4年级才开始学英语,现在小学1年级就要做到跟老外无障碍交流。
把下一代交给学校,在教育的赛道上「内卷」和「鸡娃」,最终目的依然是增加就业竞争力,成为一名打工人。
一代更比一代卷。
无产者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也产生路径依赖,全盘押注在教育。
其实资产的传承,金钱知识的传授,是依靠家庭完成的。所有的教育都能外包,但关于钱的教育,必须亲力亲为。
元康认识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原本家里有6套房,但是儿媳是个贪慕虚荣的PUA高端玩家,离了婚还让男的帮自己埋单。
现在房子只剩一套自住的,信用卡还欠了30万的分期。
如果一个人从小建立起对金钱的正确认识,避免一些明显错误的决策。家庭的阶层就不容易滑落。
4月初刚好也是外甥的生日,虽然是家人聚餐,两手空空终究不合适。
外甥今年2岁,已经开始接触数字,学习加减法,比较数字大小。
教育的问题有他爸妈操心,我作为外人不便干涉,最终选择了一件适合摆放的相框。
希望它将来有一天能勾起外甥的兴趣,发挥金钱教育的启蒙作用。
张是之老师的一课经济学出品
相框把1美元和亿津巴布韦币放在一起,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什么时候1会大于亿?」
它不仅能帮孩子认识不同的货币,还能带孩子思考,面额是不可信的,要学会透过面额,看到它背后的「购买力」。
它还能延伸出很多问题:
1美元能买到什么,亿津巴布韦币能买到什么?
为什么要发行多种货币,全球统一货币不是更简单?
货币是依据什么发行的?“政府信用”这四个字该怎么衡量?
什么是通货膨胀?
既然通胀后果严重,为什么津巴布韦还要印这么多钱?
普通老百姓怎么躲过通货膨胀的镰刀?
只要耐心引导和鼓励,培养起孩子对于经济学的兴趣,相信他长大后会成为独立思考的人,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改善家庭的生活。
本文没有收取任何广告费。
这个相框只卖99,经济学给我带来的收益,比这高多了。
花0.1秒点个「在看」,可以使这个回答让更多人看到,把我们连接在一起,使思想和理念能传播得更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j/8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