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津巴布韦 >> 津巴布韦美景 >> 正文 >> 正文

为什么说当通胀来临,而你的焦虑是伪命题

来源:津巴布韦 时间:2021/7/2
(原创不易,侵权必究)

自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央行在美联储带动下集体大放水。3月,美国正式签署1.9万亿美元“纾困法案”,在此巨额财政刺激之后,3月31日,拜登政府再推2.3万亿的大规模基建法案。而随着美国疫苗接种加速,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在居民消费能力又有提升的背景下,未来服务消费需求也将很快回归正常,从而带动通胀中枢上移。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就指出:“接近二战时期规模、而非正常衰退时期规模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可能导致通胀压力升至我们这一代人从未见过的水平,进而影响到美元价值和金融稳定。”

通胀的本质是货币现象,即一国货币超发导致流通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造成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自从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各主流资本主义国家跨入“信用货币”时代。从此,脱离了金本位限制的各国开动印钞机日夜不停,难以自律。

一般而言,温和性通胀的通胀率在2%-3%之间且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在温和通胀之下,市场上货币增多,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就会鼓励人们少存钱,多消费。而消费的增长会促使企业加大生产,使投融资活跃,继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因此一定程度的温和通胀对于经济有正面作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会制定合理的通胀率目标。而恶性通胀则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胀,没有普遍公认的界定标准,在其发生时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加速上涨,对金融市场、经济秩序及社会稳定都会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通胀是津巴布韦年发生的通胀,因粮食减产、政府巨额财政赤字,而政府又大量印钞等原因,到年津巴布韦通胀率为万%,发行了世界上面额最大的2.5亿津元纸币,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最终货币体系崩溃,被迫放弃本国货币。

当前美国的通胀预期已经大幅提升,截止2月底,美国5年期通胀预期升至2.34%,创11年5月以来新高;10年期通胀预期升至2.14%,也创14年8月以来新高。

在通胀预期的推动下,美国的国债收益率也开始飙升,3月30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冲高至1.77%上方,创下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市场一致预期要超过2%。要知道大疫情危机后的半年多,大部分时间十年美债收益率徘徊在0.7%以下,短短几个月就大幅飙升。作为全球资产定价最重要的风向标,美债收益率的飙升,对股市的打压是显而易见的,资产价格无法平稳重估,将导致全球股票市场大幅波动。

在美国通胀预期加剧的当下,全球货币流动性正面临巨大拐点,如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3月中下旬集体“抢跑”,赶在美联储行动之前提前加息。美元作为世界的美元,利用缩胀周期向全球收取铸币税仍可保持无虞,但一些处于全球货币链、金融产业链末端的脆弱的经济体则随时可能因此而爆发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

纵观国内,虽强调稳字当头,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但事实上年5月至今,随着疫情控制后经济向潜在增速恢复,货币政策已回归正常化,结构性宽松与结构性收紧并存,狭义、广义流动性拐点均已出现。年7月、11月社融、M2增速见顶。业内分析显示,在美元泛滥的背景下,中国已明显释放出“拒收”的信号。

当前,国内对于输入性通胀的担忧亦越演越烈。输入性通胀主要指海外发生通胀,国内通过进口商品货物等实现成本的传导,进而导致国内发生通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自年以来已持续攀升,中国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重要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会给国内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通过价格传导机制,物价上升压力不容小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是3%左右。发改委表示,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看,近来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服务价格相对稳定是CPI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其中,蔬菜、水果价格季节性变化,猪肉价格随着生猪生产恢复有望逐渐向正常水平回归。“全年CPI将在比较温和的区间运行”。

目前,我国的CPI统计包含了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等8个大类、个基本类的商品和服务。在过去20年里,我国的CPI平均每年的增速为2.23%,其中最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6%,在我国的平均GDP增速达到9%以上的情况下,这个涨幅不算高。不过,也有人觉得CPI所反映出来的物价上涨速度失真,因为CPI没有把资产价格的上涨纳入进去,比如房价的上涨。过去20年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价,至少都已经涨了好几倍,甚至十几倍,我国的房地产就像蓄水池,吸收了大量超发的货币,使其他领域通胀较为温和。

在这里就要区分一下广义和狭义通胀,狭义的通胀,即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通胀,仅反应信用扩张对商品和服务价格波动的冲击,主要以CPI指数衡量;而广义通胀则进一步扩展到对工业品、风险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上,以PPI,PMI,股票价格指数、房价指数波动等衡量。

再来看看PMI,中国3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9%,前值50.6%;官方非制造业PMI为56.3%,前值51.4%。3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9.4%和59.8%,较上月上升2.7和1.3个百分点。表明国内的通胀预期也在增强。不过中国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叠加猪周期下行,表现出CPI较低但PPI较高的反差,即工业品价格指数走高、消费品价格指数低位徘徊的特殊通胀现象。

在通胀预期上升的背景之下,大众的通胀焦虑也是有增无减,在网上一搜,贩卖焦虑的文章比比皆是,一不小心又入了盲目投资的坑。但其实木兰想说的是,通胀焦虑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伪命题。

首先如果恶性通胀来临,普通人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抵御,极端情形下穷人也好富人也罢都无法独善其身。当然,我国作为疫情以来主要经济体中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的经济体,工具手段充足,政策定力政策空间充足,并不太可能发生极端情况。

那么很多人还是说,钱放在银行贬值,如果拿去买房早赚了不知几倍。但是千金难买早知道,如果以年的房子价格算,全国房价平均涨了10倍左右。未来10年、20年,谁还敢肯定闭着眼睛买房就能翻倍?有人说一线永远涨,年底一线城市的房价的确涨势汹涌难以按捺。殊不知,这波涨幅正是美元流动性泛滥的结果,大量已经泡沫化的美元资金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推高资产泡沫。而为了应对这一波新的“收割”,我国的态度空前坚决。且看去年以来的楼市政策,从房企三条红线管理,到银行房地产贷款“五档分类”集中度管理,直接从金融端下手,严防死守。22城集中供地,在供给端形成监管闭环。多个热点城市新政频出,严查经营贷消费贷的进入楼市,正是为了抵御国际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避免房地产这个最大蓄水池的泡沫危机。

何况房地产流动性不佳,如有风吹草动并不容易变现。一线城市买房不仅有房票限制,动辄千万的投入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再想想未来楼市最大的灰犀牛——人口老龄化危机正在渐行渐近,新生儿又急剧下降。房产投资早已过了闭着眼睛买买买的时代,还需谨慎而为。

再来看股市,在楼市受到全线打压的背景下,权益类市场近两年受到监管不遗余力的支持和鼓励,比如证监会多次强调“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Wind资讯统计显示,年公募基金存量规模突破18万亿元,同比增长26%,较年底的数据增加约4万亿元。居民资产配置由房产转向权益类资产的趋势正在形成。但不管是买股票,还是股票型基金,要买到低估值、安全边际高的标的并不容易,尤其在大A容易受政策和情绪影响大幅波动的现实之下,年初流动性转向导致抱团基金踩踏下跌的惨案,大部分基民还心有戚戚。未来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会增加,不确定性更大,国内也难以独善其身,在此背景下,投资也更应审慎。

因此,对于普通人而言,不管通胀是否来临,还是应放下焦虑,做好手头工作,提升收入能力,维持稳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则应不断学习、精进自我,不管是投资理财也好、斜杠创业也罢,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认知,才是我们的出路。毕竟时间才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还请多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j/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