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出一道地理题:
中国“四极”在哪?
答案是
↓↓↓
“南极”三沙
它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县级市,也是中国领土最南端的城市。目前基本只能去西沙,可以到达永乐群岛,能登陆的有鸭公岛、全富岛、银屿岛。
“西极”喀什
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靠帕米尔高原,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无论是维吾尔族的民族风情,还是边疆独特的自然风光,喀什都值得你去开启一次“西极”之旅。
“东极”抚远
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是我国最东部的县级行政单位,也是我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乌苏镇。
“北极”漠河
位于大兴安岭北麓,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是中国版图的最北端,也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这里还是中国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而这中国的东、北两极,
都在黑龙江!
今天,就带大家从最东到最北,
开启一场“两极”穿越!
沿着中俄边境的轮廓
从中国的“东极”抚远出发
去中国的“北极”漠河
迷失在大小兴安岭,走过肥沃的三江平原
看鄂伦春人上山打狍子,吃美味的赫哲全鱼宴
甚至还可以跨境去俄罗斯欣赏异国风光
黑龙江不止是“雪的天堂”
抚远
中国“东极”是边境,也是鱼乡
抚远素有"华夏东极"和"东方第一县"之美誉,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这座安逸又美丽的小城,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
更准确地说,整个抚远迎接中国第一缕阳光的是一座小岛——乌苏镇。每年夏至,太阳会在北京时间凌晨2点左右从江面升起。
当祖国第一缕阳光洒在江面上时,金波漾漾,色彩丰富。
站在抚远的东极广场上,能远远地看到黑瞎子岛上的草甸。“黑瞎子”在东北就是“黑熊”的意思。黑瞎子岛把浩浩荡荡的乌苏里江分开,成为中俄两国的分界线。
登上岛屿,可观中国东极第一哨所、东极宝塔、边境界碑,还可以远观黑瞎子岛上的俄罗斯教堂,体验一岛两国的风情。
由于两江交汇,抚顺的淡水鱼和野生鱼类资源丰富,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渔场。
▲位于抚远黑瞎子岛上的乌苏大桥,被称为“东方第一桥”
每年九月,渔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捕鱼,这里便成了一个临时的渔民居住点。渔汛过后,渔场撤摊,渔民也跟着走了。
同江
赫哲族,美丽的鱼传说
离开抚远,沿着黑龙江边境那条轮廓线走,途中路过的第一个大站便是同江。
▲三江口,黑龙江和松花江在这里汇流,两江汇流后俗称“混同江”,因此得名“三江口”。
这里也聚居着一个横跨两国的民族——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也生活在俄罗斯,在那里,他们被叫作“那乃族”。
街津口是赫哲族人的聚居村落之一,村里的木房子外,都画着好看的彩绘壁画,每一幅都讲述着赫哲人的传说故事。赫哲人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只有通过口耳相传传承下来。
依江而生的赫哲族人,“鱼皮”则成了他们的文化象征。每次捕回来的鱼,人们便会将鱼皮剥下来,缝制成鱼皮衣。
▲鱼皮衣是这里特有的服饰。
到过年的时候,他们还会鱼皮绞花,贴在门、窗上。一张鱼皮画要经过剥制、晾干去鳞、捶熟、漂色等多道程序,在经过裁剪、镂刻或粘贴后,最终成了一幅幅“无纸剪纸”。
因为鱼皮天然的凹凸质感,这让鱼皮画显得亮滑而立体,而这鱼皮上所承载的便是赫哲族人的精神图腾。
▲鱼皮画,12年前便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靠江吃江”的赫哲族人以鱼肉、兽肉为主食。他们餐桌上的鱼肉有生、熟两吃的习惯。鱼肉丝做成的鱼松,口味微甜,那是他们餐盘里常见的一道菜。
伊春
边境线上穿越时空的森林腹地
离开了街津口的渔村,沿途往西,便渐渐进入了森林。沿边境而居的不只有赫哲族,还有生活在小兴安岭这片森林里的动物。
这片密林是动物的天堂,其中生活着黑熊等数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和多种鸟类。
比黑熊更早生活在这里的是恐龙。
上世纪初,俄罗斯的地质学家就在伊春市内与俄罗斯交界的嘉荫县,发现了恐龙化石。1年,这个地处小兴安岭东北麓的龙骨山上建了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伊春的深山密林也曾是恐龙的栖息地。摄影/刘杰
1亿年前,这曾是个大型内陆淡水湖泊,并具有封闭海湾的特征。当时嘉荫县所在的这个区域气候湿润,湖面和湖底生长着众多水生植物和鱼类、恐龙等生物。
在后期的多万年时间里,生活在这里的恐龙渐渐灭绝。但由于嘉荫地区处于白垩纪湖盆的边缘,恐龙的遗骸变成了化石被保留了下来。
▲小兴安岭东北麓所在的这片区域同样也曾是恐龙的故乡。
2年,地质工作者在嘉荫县发现了新的恐龙化石群,其中还挖出了鸭嘴龙的骨骼化石,它是万年前最后一批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之一,也是目前为止在黑龙江流域发现的晚白垩纪大型鸭嘴龙的典型代表。
▲如今,被拼接成恐龙形状的鸭嘴龙骨架成了这个地质公园内神州恐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摄影/刘杰
伊春是小兴安岭的腹地,顺着公路往东北,上甘岭区、五营区、汤旺河区等城镇散落分布在公路边。
伊春五营国家级森林公园里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除了红松,这里还有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等上百种针阔叶树种。
这些高纬度上的树种,冷峻挺拔,一排排密布在山中。风起时,像海里的波浪,一层层涌动,只不过这浪不是蓝色的。
比起亚热带、热带常绿的树林,温带的阔叶林性格更多变。
每到秋天,阔叶树便开始发黄,枫叶变红,森林里的桦树叶子脱落,衬托出白色的树干,蕨枝枯萎露出灰色……五彩斑斓是北纬47°以北这片森林的颜色。
等到了冬天,冰雪给这里的森林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这里的林海又有了另一种样貌,不似夏天的丰满,秋天的妖娆。却多了份黑龙江在冬天多有的那种冷艳。
黑河
中俄贸易线上的一颗“明珠”
再往西北走,出了密林,便是黑河。这里是俄式风情最浓郁的地方。
▲黑河友谊宫带着俄式的建筑风格。
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座城市之间隔江相望,站在黑龙江江边便能看到对面的俄罗斯。
而在年7月,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跨黑龙江索道正式开工。其中索道的桥长一公里,每小时可过境人数达0人,建成后从中国到俄罗斯只需要几分钟。
走在黑河的中央步行街上,商店的招牌会同时标注俄文,有些商贩甚至会直接按当日汇率接受卢布交易。
生活在这里的俄罗斯人过着边境上的双城生活,有的在中国建立事业,周末便跨江回到河那边的俄罗斯家乡。“两城一家”是当地对这种生活模式的一个形象比喻。
黑河附近的新生乡,聚居着另外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也是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鄂伦春族人信奉萨满教,那是他们与自然长久的相处中生出的信仰。
新生乡,顾名思义,就是定居下来过上了新生活的意思,在周围的山中,很难再见到打猎的鄂伦春人。
“棒打狍子瓢舀鱼”说的就是他们过去的生活方式。就像农耕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样,他们遵照这里的自然法则生活。
▲狍子
▲大、小兴安岭动植物丰富,狍子、马鹿、獐子这类食草动物繁多,生活在这里的鄂伦春族人曾经是天生的猎人。
曾经的鄂伦春族人以兽肉为食,以兽皮为衣。狍子皮以前是他们家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物件。
在兴安岭的森林里生活着大量的狍子,它们不仅被猎来作食物,做成皮衣、皮被、皮帽……狍头帽是鄂伦春族人冬季狩猎时必备。这帽子会用到整张狍子头皮,它保留了狍子的眼睛、耳朵和角,仿照狍头的原样缝制而成。
▲狍子皮保暖,冬季戴着出去打猎还能用于伪装。如今狍皮制作技艺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鄂伦春族人来说,兽肉是他们日常主食,森林里的野菜、野果便是副食。每年春秋两季,鄂伦春族的妇女们便会在林子里去采集。春天摘野菜,秋天采野果和植物根。
老山芹是鄂伦春人爱吃的野菜之一,他们把它叫作“坑古勒”。炖菜、熬汤或是做饺子馅都用老山芹。除了采回来直接吃之外,大部分老山芹会被晒干存着,等猎不到野兽时,用来充饥。
▲小兴安岭里的密林。
在鄂伦春族人的家里,桦树皮做成的碗、盆、盒是最常见的。那是广布在兴安岭森林里的树木。生活在这里的鄂伦春族人以桦树为食,用桦树做物,奉桦树为神。
▲桦树成为了北半球森林渔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象征。
每年5、6月临近夏季,鄂伦春族人便会在桦树根部砍下小口,截取桦树汁喝,或剥掉桦树皮,用猎刀从树干上刮下乳白色的粘稠树液,制成桦树浆“弟尔古色”。
▲桦树汁。
等到夏季6、7月份,他们会剥下桦树皮,做成生活甚至生产用品。比如桦皮船。在鄂伦春语里,这叫“奥木鲁钦”。这是打猎、采集之外,他们还乘着桦皮船去江里捕鱼。
如今的新生鄂伦春族乡,也是黑河一个有名的旅游景区。在这里仍能观摩鄂伦春传统的打猎生活、传统的婚礼,村民也会展示如何处理打猎收获的狍子皮,如何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工具……
漠河
“恭喜你,找到北啦!”
黑河再往西,路过呼玛、塔河,便是中国的最北极,漠河。
▲龙江第一湾,黑龙江在漠河红旗岭折出的一个Ω形江湾。
这里冬季漫长,全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冬天。北纬53°,这是漠河北极村所在的纬度。
▲北极村。
这个距离漠河县城北面70多公里的地方是中国最北的地方。夏至前后,这里接近极昼,冬至的漠河白天只有7小时,剩下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黑夜。如果运气好,这里是中国能看到北极光的地方。
日出之后的清晨,是北极村最安静的时刻,一定要在北极村走一走,走到村子的边缘地带,还依稀能找到这个村子从前的模样。
老式的木刻楞房子、手扶拖拉机、闯关东来的老爷子、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地……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院子里的鸡鸣狗叫,唤醒了这座如今已然变成旅游景点的小村。
从北极村再往北,在中俄界江黑龙江的江边,江水冲积出了一块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的浅滩——乌苏里浅滩。清朝时,这里曾设有边防站,被称作乌苏里。这里是中国的最北点。浅滩边树有一块石碑,上面标记着经纬度——东经°15′30″,北纬53°33′42″。
来到乌苏里浅滩才算是到了中国最北的那个点上,滩边一块巨石上刻着“恭喜您,找到北啦!”
从中国的东极一路向北横跨中国两极这是一条极致探索之路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欣赏一场森林与湖泊相互交融的美景;在这里,你可以感受一场中俄东北边境的奇幻之旅;在这里,你可以做一回赫哲族渔民;在这里,你可以当一次鄂伦春猎人。行摄天下待山川无恙我们一起出发联系方式:-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j/9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