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忙里偷闲,读完了《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和《24个比利》,因为工作繁忙加上频繁的出差,实在不想去看太费脑子的书,而这两本书是很好的完成了其使命,伴我度过了多个来回奔波的旅途。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融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一体,分析为什么有些国家发展失败了,而有些国家成功了,读完此书,发现其中有不少“失败”的国家我曾去过,借此回忆起当时的所见所闻。
《24个比利》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症的纪实小说,以真人真事为蓝本,讲诉了犯罪嫌疑人因患24重人格分裂症而被判无罪的故事。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非洲见闻
年,第一次出差海外,埃及是第一站。
异域的面孔、弯弯曲曲的阿拉伯文、随处可见的宣礼塔、额头上黑色印记的男人们、裹着黑袍仅露出双眼的神秘阿拉伯女人……就连干燥污浊的空气,仿佛都能嗅出新鲜的味道。
俯瞰开罗老城
埃及,作为世界文明舞台上最早的角色之一,被世人熟知的往往是数千年前的灿烂文明,历史书本中有太多关于它的故事,影视剧本甚至将它塑造成具备神秘力量的国度;辉煌之后,埃及在世界的舞台上被轮番蹂躏,包括亚述人、波斯人、罗马人、穆斯林等。
时势造英雄。19世纪初,默罕默德.阿里登上历史舞台,带领埃及人民抵御英法入侵,审时度势开展一系列的经济和军事的改革,埃及旧貌换新颜,开启了一段复兴之旅,他人本亦被后人称为埃及的“现代化之父”。
默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19世纪中叶,即使拥有中东最为强大的军队,也无法阻挡英法的再次进攻,埃及一败再败;在阿里领导下的现代化改革,本质上还是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下披上了一层改革的外衣。
年发生的废黜君主的军事政变后,政府在经济上发挥着中心作用,经济的许多领域被国有企业控制;在穆巴拉克执政时期,商人离政治越来越近,政党更多的卷入商业活动,比如,联合利华的前高管成为外贸与工业部长,最大旅行公司的总经理担任旅游部长,棉花出口公司的创建者担任农业部长……
政商的利益捆绑,权力越来越集中,行业的人为壁垒越来越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在开罗老城内,离默罕默德.阿里清真寺数百米的地方,便是埃及著名的死人城,这里不仅是墓地,也是穷人的居所。傍晚时分,男人在路边喝茶,女人在墙角生火做饭,不是会有小孩在墓地间玩耍打闹,由于他们的居所没有房顶,要是下雨了怎么办呢?直到我在埃及待了数月,才发现这个地方未曾有过一次降雨。
开罗死人城
埃及作为保守的穆斯林国家,对女性的着装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即使在红海的度假区,本国的女性也是也必须长袖长裙裹头巾,或许是为了吸引游客前来度假,对外国女性的没有明确的要求,有时候可以看到船头身着比基尼的白人姑娘,船尾包裹严实的阿拉伯妇女的奇观。
红海
根据教义,9岁起女孩就得开始戴头巾穿长袍,这样的着装方式将伴随她们的大半生,在外将爱美之心隐藏,依据宗教教义生活。
宰牲节
除穆斯林外,埃及约有10%左右的科普特基督徒,作为最大的少数裔族群,长期处于被排挤和打压的状态,政治上无话语权,就业上受到限制是常态,基督教堂被认为毁坏,科普特人聚集区骚乱时有发生。
拍婚纱照的新人
电影《凤凰劫》有一句台词:Spiritualityisnotreligion.Religiondividespeople.Beliefinsomethingunitesthem.这句话很精辟的反映了很多非宗教人士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同样的,宗教信徒很难去理解他们眼中“异类”的信仰。记得有客户问我:你读过古兰经吗?你应该读读的。
年初,在我离开埃及一周后,以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导火索,加上本国高房价、高失业率和腐败等内因,阿拉伯之春席卷埃及。
革命成为了那些自我感觉遭受了不公的人的宣泄口,强势的总统被赶下台后,各方政治势力轮番登场,革命也成为了各方势力的角力场,在强势的中央集权出现之前,这样的闹剧会不断上演。
年,有朋友重返埃及,故地重游,感慨十年过后那里一切照旧,陈旧的基础设施、脏乱的街道,以及饱经风霜的千年古迹,最大的变化,也就是对戴口罩的中国人多了一些警觉。
在埃及期间,短暂的去过一趟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面向地中海,背靠黎巴嫩山,气候宜人,城市整洁,看似是一座非常舒适的滨海城市。
马路上行驶的欧美车居多,姑娘们衣着时尚,丝毫没有穆斯林国家那种压抑感,夜生活也是丰富的很,赌场,酒吧,夜店一应俱全,据说经常有周边国家的阿拉伯土豪周末来光顾。难怪这里被称为中东小巴黎。
然后,入住酒店时的安检以及路边持枪的维和军人,实实在在的提醒我,这里并不像我看到的听到的那么安定。
上个世纪建国后打了十五年的内战,直至年才结束。占比相当的穆斯林和基督徒实行两个宗教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和平统一难以长存,亲欧美派和亲苏联派导致内部割裂,实际上,这场内战中东周边国家和各西方国家谋求符合自己国家发展和宗教利益的私利的战争。
年底的一个周末早上,我准备从叙利亚首都启程回国,送我去机场的同事告知我凌晨发生了爆炸袭击,最好早点去机场。
清晨的马路空荡荡的,似乎有些异样,或许是我从来没有周末这么早出门过吧。行至主干道,路已被封锁,护栏旁边站着两名背着枪的年轻士兵;我们只得掉头走另外一条去机场的路,不幸的是,道路同样被封锁。
与士兵交涉无果,好在有路人相助。一位老人驾车路过,得知我们的困难后,主动提出带我们去机场。
我们将信将疑的跟着老人驶入小路,不一会进入了熟悉的大马士革古城,在老城中狭小颠簸的街道中穿梭,没多久,便看到不远处有飞机冲向云端。
大马士革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城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跑到古城转悠,虽然没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却有别样的宁静。
古城的深处,没有车来车往,大一点的男孩们骑着凤凰牌自行车追逐打闹,小一点的孩童在自家门前玩耍。路边停着报废的迷你巴士和老式甲壳虫,久未翻新的门窗,仿佛这里的时空一直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刻。
大马士革古城
在穆斯林国家,少不了大巴扎和清真寺,一个满足日常生活,一个充实精神世界。在这里游客常买的应该是手工橄榄皂,基本上是在叙利亚的第二大城市阿勒颇生产。曾经我咨询本地员工如何前往,得到的却是警示,由大马士革到阿勒颇的火车轨道已经被反对派炸毁,外国人尽量不要前往。
大巴扎
清真寺见过不少,但大马士革的倭玛亚清真寺是最古老的一个,建于公元年,堪称阿拉伯地区清真寺建筑的范本。
倭玛亚清真寺
年后叙利亚局势严重恶化,现如今,这些古城、大巴扎、清真寺基本上在战争中被炸毁,大量的叙利亚平民变成难民,逃往土耳其和欧洲。
此前与我接触较多的两个本地员工,早早的就在谋划如何离开,后来听说一个举家移民到了美国,一个考上了德国的研究生,这些算是非常好的结局了。
身处一个政局不稳战事不断的国家,生命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的时候,更别谈财产安全、法制、伦理、信仰和经济发展了。
相比与叙利亚,战后的伊拉克和利比亚更让我印象深刻。
落地巴格达国际机场,候机楼大面积铺设的花纹地毯让人眼前一亮,仿佛在告诉我这里曾今的辉煌和富足;离开机场时,必须有专门的巴士将乘客运送到机场几公里之外的接驳点,所谓的接驳点,更像是一个严重损坏的房屋,无顶无门,几面墙壁孤零零的立在空旷的大地上,甚至在暴晒的中午无处遮阳。
到达如此,出发也好不到哪里去。非常清楚的记得,按照他们的流程,我的行李在机场内外共被检查了五次。
如果说伊朗给我的感觉是宗教的压抑,埃及是秩序的混乱,伊拉克则是肉眼可见的紧张。
从机场到住处,视野范围之内都可以见到土黄色的装甲车,第一次感觉到举起相机将会是非常危险的举动;住处的大铁门平时关闭着,门口的保安手里端着胡桃色的AK47,我尽可能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让我觉得“冒险”的,是出门拜访客户。主要路口几乎都会遭遇全副武装的军人盘问,护照以及车内可疑危险品检查;到达客户公司时,门口大铁门上小铁窗会打开,露出一双眼睛,确认来意后才会放行,楼上还有一个小哨岗,安保人员同样端着AK47时刻注视着周围的动态。进入大门内,要接受一道安检才能进入院内,角落处摆放着一排柴油发电机,发出的噪音能完全掩盖说话声,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在这个国家正常的供电现在都成问题。
出门可以尽量避免,但一些潜在的风险却难以规避。担心水被辐射污染,洗脸刷牙做饭都是使用纯净水,但水量无法满足每日洗澡所需,只有降低频次或用自来水速战速决,爆炸和袭击事件时有发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听到了两次爆炸,其中一次是清晨不远处的装甲车被炸翻,房间的玻璃被震碎,着实吓的不轻。
在如此半封闭的环境里,享受寂寞和内心的宁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日都在盘算着如何快速的终结掉这一天。庆幸的是,这里不是我的家园,大门之外,无法离开只得生活在此地的当地人,所面临的是何等的煎熬。
当北非枭雄卡扎菲的宫殿被炸毁的时候,原有的利益集团被推翻,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秩序也将因此而改写。
战后的首都的黎波里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危机四伏,偶尔会跟着几个小伙伴出去溜达一圈,沿街那些曾经被刷成绿色的房屋,颜色不再显得鲜艳明亮,远远的都能看到墙壁上像马蜂窝一样的弹孔。
利比亚最出名的景点应该是莱普提斯麦格纳,曾是罗马帝国最著名的城市之一,在年被阿拉伯人征服后,最终被埋在沙子里,直到20世纪初才被发现。当我们到达时,偌大的古城,除了路边偶遇的老头,整个古城空无一人。
莱普提斯麦格纳遗址
回程途经卡扎菲被炸毁的宫殿,尽是碎石,水泥块和裸露的钢筋,当我们停下车正打算拍照时,马路对面的有一辆轿车突然停下,一中年男子从驾驶位走出来,异常激动的对我们大声呵斥,当地司机见状赶紧招呼我们上车离开。虽然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但是,站在前国家元首的宫殿废墟前拍照,也是对国家尊严的一种伤害。
每离开一个国家,我都会象征性的带走一份纪念品。利比亚的纪念品是我在路边捡到的子弹壳,这枚手指长的子弹壳,一直安安静静的躺在我背包的最外层,陪伴着我这么多年四处奔跑,直到去年底从武汉乘机离开时被安检人员没收。
年底,一突尼斯青年因失业而自焚,这个事件逐渐在线上线下发酵事件,宣泄体制的腐败和高失业率,最终演变成茉莉花革命,推翻了总统本·阿里长达23年的独裁统治;突尼斯的革命随即在中东地区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相继出现不同规模的游行和抗议活动。
革命两年后,当我来到突尼斯时,并没有想象中的混乱场景和安全问题,反倒是让我感受了这个北非小国的平静。
当地的同事告诉我,周末你可以安心的出去走走,这里跟其他穆斯林国家不一样。
打车到火车站,坐上当地的老式小火车,慢悠悠的来到当地有名的蓝白小镇SidiBouSaid,号称可以与圣托里尼比肩的地方。
漫步其中,才知道真正的地中海风格不是蓝色门窗,白色的墙壁以及拱形门廊,其精髓在于湛蓝的天空与大海、白色的云,以及地中海温暖又潮湿的风。
蓝白小镇
或是游客太少的缘故,小镇感觉有些许冷清,小商店的店主无人吆喝招揽生意,猫咪惬意的闭着眼睛晒太阳,就连坐落在小镇边沿山坡顶上,可以俯瞰地中海的的网红咖啡店,在下午的时候,还有不少的空座。
小镇的猫
跟着地图的指示,在小镇的不远处便是迦太基古城遗址,一路走一起,发现在小镇和遗址中间居然是总统府,依山傍海,一边代表着曾经的辉煌,一边体现着当下的惬意,这个选址不得不服。
古城遗址旁,没有揽客的司机,也没有拉生意的导游,买票入场后才发现我是当下唯一的游客。但人少好拍照啊,我有充足的时间在这里漫游,等待光线,感受这些矗立了千年的柱子和石头,寻找合适的角度,此前拍摄的这张照片曾卖出了多美金。
迦太基遗址
突尼斯的生活节奏较慢,工作之余基本上是喝酒、聊天和打扑克,基本上每个周末都安排了去周边游玩,大都以古城、历史遗迹、清真寺为主。
埃尔.杰姆古罗马斗兽场
总的感觉是,革命的毒瘤没有在这片土地上扩散,但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在革命之后遭受了重创,与旅游资源同样丰富的邻国摩洛哥相比,突尼斯主要旅游景点的游客明显冷清太多了。
如果北非的标签是战争、革命、宗教和地缘政治,那我曾去过的东非和南部非洲则是原始、贫穷和腐败。
一个国家有没有秩序和法治,在机场就可以看出来。
入境肯尼亚后到提取行李处寻不到我的行李,四下查看才发现有个小黑拖着我的行李箱向我走过来,提出让我支付10美金,理由是他帮我取下行李并提供了看管服务,我给他的答复是:谢谢,提供该项服务的是机场,我没有理由额外付费。
正当我准备离开时,身着制服的黑人大妈拦住了我,提出还要对行李进行检查,明显的感觉其中有把戏,也不想与她对抗遭致更多的麻烦,打开行李箱让她翻看了一遍,她查不出任何毛病,便让我通过。后来得知,有人带了多件没有撕掉标签的新衣服,被制服大妈开箱检查时发现,以未报关税的名义讹了一笔钱。
在这里,出门得多备点钱,当地警察发现是开车的是中国人,会找理由罚一笔钱,没有执法记录仪没有摄像头,是否违规违法全凭他一张嘴,当然也需要具备死磕的精神跟他耗到底;驾照在肯尼亚可以直接买,本人无需出面,是否会开车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j/9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