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布克奖颁奖的日子。本届布克奖的得主稍微有点出人意料:44岁牙买加小说家马龙·詹姆斯(MarlonJames)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此前呼声最大的韩亚·柳原(HanyaYanagihara),凭借以“牙买加的上帝”鲍勃·马利(BobMarly)为主人公的小说《七次谋杀简史》(ABriefHistoryofSevenKillings)摘得年布克奖。
今年的布克奖得主,牙买加作家马龙·詹姆斯,长得有点像他书中的主人公鲍勃·马利。。。
今年的布克奖颁奖礼正好在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5天之后,两位获奖得主也同样引起了不少话题:布克奖得主马龙·詹姆斯是因为他的牙买加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字非常难念的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则是因为她“非虚构作家”的身份。
而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两个世界上最具分量的文学奖项,却呈现出几乎是宿敌般的怪现象:一般来说,获得布克奖,你就很难再拿诺贝尔文学奖了。这样的谜之宿命,到底是为什么?
1品味与体裁刚刚获奖的白俄女作家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众所周知(其实明明是刚刚才知)是个报道切尔诺贝利文明的女记者。斯维拉娜的获奖让不少人感到以外,主要原因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很久没有颁发给非虚构作家了。
获得诺奖之后,阿列克谢耶维奇所有中译本的作品现在肯定都卖断货了。
但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一个非得颁发给小说家和诗人的奖项,事实上,早期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里面,非虚构作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比如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此外,年和年则分别颁给了哲学家罗素和政治家丘吉尔。再说,我们那样每年都获得提名的BobDylan还是摇滚巨星呢。
换句话说,虽然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难度极大,但理论上来看,只要文笔好,社会影响力极大,你就算写个回忆录也是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虽然这个可能性现在看来已经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设立与年的布克奖则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大奖项,专门颁发给“那些最好看的英语长篇小说”。因此,目前为止你是不可能看到一个非虚构作家拿到布克奖的,所以刚获奖的斯维拉娜和其他非虚构作家们想要拿奖,除非转行写小说,不然是不可能滴。
被冠名为“曼式布克奖”(TheManBookerPrize)的后现代奖杯。
2语种与地域前面已经说过,布克奖专注英语三十年……不只,将近五十年,是一项专为英语小说设立的奖项。从年起,布克奖就用于奖励英联邦、爱尔兰和津巴布韦(不要问我为什么是津巴布韦)作家在小说方面的成就。这说明什么?说明最大的英语国家——美利坚——居然没有机会拿诺贝尔奖。想想那一堆才华横溢的美国作家是多么心塞。
不过,从去年(年)开始,布克奖的范围极大地拓宽了,把参赛国家从英联邦、爱尔兰和津巴布韦开放到所有用英文写作的国家。于是就有了今年布克奖短名单出现了两个美国籍、一个尼日利亚籍和一个牙买加籍的情况。因此,今年的布克奖也被认为是自成立以来最国际化、多元化的一届。英语作家们的福音来了!
年入围布克奖短名单的六位作家,除了此前获得过短名单提名的汤姆·麦卡锡是“纯英国人”以外,剩下的分别有一个印裔英国人、两个美国人(一个来自夏威夷)、一个牙买加人和一个尼日利亚人。
此外,虽然为了保持“英文小说最高奖项”的荣誉,布克奖在“地域扩张”上非常谨慎,但是在年,他们也设立与这个奖项互补的“布克国际奖奖”,王安忆和阎连科就都曾获过布克国际奖的提名。但国际奖毕竟tooyoung,从设立到现在只有10年,影响力与纯正的布克奖相比,并没有什么卵用。
相比之下,地球人都知道诺贝尔就像世界杯,总是按照各大洲、语种和地域关系风水轮流转。今年法国作家得奖了?不好意思,明年就不可能再出现;好不容易有个非洲作家获奖,那么明年你基本可以确定不是非洲籍的了。
当然,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好,就是不管哪个国家,只要作品被翻译了,让瑞典那帮老头子们看得懂,基本就获得了提名的可能性。在语种的选择上,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硬性规定。所以即使是辛格这种明明入了美国籍却一辈子只用意第绪文写小说的作家,也获得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英语不好。
专注意第绪文写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3评判标准布克奖评判一本书的标准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今年最好看的英文小说”。无论是哪个小说家,只要用英文写作,并且写得好看,最有机会获奖。从内容上看,布克奖实际上是一个小说奖项而非一个文学奖项,常常有人会说布克奖获奖小说不那么“纯文学”——比如两获布克奖的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和《提堂》就被认为是不那么“纯文学”的历史小说——但是小说嘛,好看就行。
中间这位大妈——凭借《狼厅》和《提堂》两次获得布克奖的希拉里·曼特尔——不但是第一位两次获得布克奖的女作家,还是第一位凭借续作两次获得布克奖的作家。
相比之下,诺贝尔文学奖看上去似乎更强调其“文学性”。因为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够“文学”,不是一两部作品就能衡量的,所以诺贝尔文学奖渐渐形成了一个类似“终身成就奖”一类的荣誉。
然而吊诡的是,在时间的推移中,纯粹考虑小说好不好看的布克奖往往评出了非常“文学”的小说,而步步考虑是否足够“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则反而因为沉重的地域轮替、政治正确等观念,常常显得不那么“文学”。
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在年获得了布克奖,此后这本书还获得了布克奖25周年和40周年的特别奖项,被誉为“最好看的布克奖小说”、“布克中的布克”。
今年入围布克奖短名单的6部作品被认为是一张“暗黑书单”,因为这六本书里的故事都阴暗绝望,十分“冷酷残忍”,连布克奖的评委们都承认这份名单“相当沉重”。然而正是这种阴郁的悲剧基调,让大家一致认为今年的布克短名单的可读性非常强。
本届布克奖短名单,都是非常好看的致郁系,抖M们赶紧下单吧。
反观诺贝尔文学奖,常常会出现别说小说家了,连跟文学不沾边的人都摘得文学奖的例子。著名的代表比如罗素和丘吉尔。以及今年获奖的拉维拉娜,引用乔纳森的话说,“我们并不是想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不重要、没有价值,绝不是这样的。但它们的重要、有价值,主要不是文学上的,而是社会的、政治的。它们属于这样一些文本,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周遭世界所必须的事实,这些事实是它们重要性的唯一来源。”
4时间跨度正因为“今年最好看的英文小说”这一评判标准,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的布克奖,无论是提名者还是获奖者,都出现了大量的中青年作家。比如新西兰女作家埃莉诺?卡顿(EleanorCatton)凭借作品《发光体》(TheLuminaries)拿下年布克奖,她获奖的时候才28岁,是布克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而今年的6部短名单中,凭借处女作《渔夫》入围的尼日利亚作家基戈泽·奥比奥玛也才28岁。可以说,布克奖越来越体现除了对处女作的青睐。
年的布克奖获得者埃莉诺·卡顿当时只有丧心病狂的28岁。
至于诺奖……就不用说了,我们都知道这是个文学养老院,没有七老八十想要入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诺贝尔文学奖刚建立的初期,因为没有那么束手束脚,年还出现了42岁就获奖的吉普林这样的奇葩,大帅哥加缪于年获奖的时候也才44岁。但是随着诺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被提名和实际获奖的作家年龄也越来越大。截止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5岁。
所以,年龄的潜规则或许是那些英文作家难以获得布克奖的最大原因:年成立的布克奖至今才不到50年,鉴于布克奖青睐年轻作家的传统(平均获奖年龄49岁),一个40岁之前获得布克奖的作家,如果也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TA起码,还要等上,25年左右。
至于28岁就获奖的卡顿大概要等上50年。
历史上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双料得主寥寥无几,比如V.S.奈保尔、威廉·戈尔丁以及库切,奈保尔年获布克奖后整整过了30年才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库切花了20年,只有威廉·戈尔丁仅仅花了三年,但是戈尔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已经79岁。
库切凭借《迈克尔·M的故事》和《耻》两获布克奖,并且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界真正的人生赢家。
所以说,如果你真的那么人生赢家,碰巧用英文写小说又碰巧获得了布克奖而且还很年轻。那么恭喜你,不需要向天再借年,或许50年后你就能拿诺奖啦。
不要灰心沮丧,毕竟村上春树到现在一个奖都没拿呢,而且他应该一辈子也拿不到布克奖了(很可能诺贝尔也.......)。
两个拿不到奖的村上春树。
尼桑支持我洞读书(苏)经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s/1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