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不下雨了,踩了很多坑、爆了很多雷、沉浸在财富幻觉中的股民们如梦初醒。这时候,泪水不解决任何问题。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一地鸡毛中,发现那支令箭。
文丨管清友
编辑丨杜海出品丨正经社
市场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个局面?这个局面将会怎么演化?政府、企业、资本、股民该如何应对?
年10月17日,在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现场,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通过4个故事,从调控、市场、金钱和人性之间错综复杂、相生相克的关系角度进行了探讨。
01从龙王下雨的故事到金融改革第一个故事,从年的金融危机开始。年,玉皇大帝突然发现人间赤地千里,虽然他不太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但他记得,在-年,人间也发生过一次重大变故,那次他没有出手,后果很严重(指-年间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所以这次他应该及时出手。于是玉皇大帝派出四海龙王到各地下雨,四海龙王有点类似于各个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行长。东南西北四海龙王接到了旨意后,开始到各地行云布雨,这就类似于年以后看到的全球量化宽松。那时龙王们也没想好怎么下雨,有的地方多一点,有的地方少一点,所以有的地方起作用了,有的地方没作用。比如日本就没起什么作用,美国好像起了一点作用,欧洲作用不大,中国的反应就非常强烈。另外,由于降雨的分布不均衡,所以人间各个群体所接收到的雨水的数量也不一样。有的人住得高,离龙王近一点,先接到雨;有的人住在洼地,后接到雨。这些先接到雨的人——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公司、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就开始做二道贩子,把雨贩卖给离龙王较远的群体,比如说制造业、企业、创业公司。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均等。但是人们的精气神高涨了,特别是最先接到雨水的群体。而且,龙王不光自己降雨,还叫着虾兵蟹将一起下雨,有点像我们过去看到影子银行的膨胀。如果说,商业银行是所谓的主渠道,那么虾兵蟹将相当于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我们所说的支流、支渠道。龙王带着虾兵蟹将一起下雨的结果就是,有的地方全是水,盆满钵满;有的地方地势低洼,陷入内涝;还有的地方离龙王太远,没接到几滴。这是我们过去十年看到的情况。降雨量持续久了,就会产生洪涝,这有点像过去十年里的几次资产泡沫。玉皇大帝觉得不能这么下雨了,所以,从年开始,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央银行开始货币政策常态化,美国先撤了,欧洲、日本、中国陆续跟进。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龙王下雨,这个故事实际上还在延续。02人性和货币幻觉为什么降雨多了是有害的?因为很多人不去种地、不改良土壤,而是跑去贩卖雨水,所以玉皇大帝觉得这么下雨是不行的。但是当四海龙王准备撤退的时候,他们发现,如果不下雨,人间不太适应。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过去十年相对充沛的降雨量,雨大一点也行,雨小一点也行,就是不能不下雨。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货币政策的退出困境,金融机构不答应,创业者不答应,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不答应。在中国——姑且称之为东海龙王的降雨区——玉皇大帝和东海龙王商量说不能光靠下雨,还得搞改革,要改造土壤、改良种子、提高单产/亩产面积。于是,在年、年,中国进行了金融整顿,产生的连锁反应是,资产泡沫开始破裂,整个流动性开始收紧,融资成本开始上升。同样还是离龙王最近的地方最先受到影响,过去为了接水,花了很多钱买盆罐,结果钱花出去了,水没了,资金链陷入了崩溃的边缘。这就是很多影子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面临的处境,也在宏观经济、金融层面有所表现。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人性和货币幻觉。我希望大家能认真听一下,也检讨一下,因为在资产泡沫的流动性过剩甚至是流动性泛滥的过程中,人性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无论你在人间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创业者、高级官员、学者、股民——在龙王降雨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财富幻觉或者货币幻觉——资金流动性充裕,融资非常容易,借钱非常便宜,投资的机会似乎满眼都是。尽管理性告诉你,天上不会掉馅饼,但身边的人似乎都奔跑在获取财富的路上——有人靠创业,有人靠融资,有人靠技术,有人靠拉皮条,有人靠关系等等——都赚到了大把的钱。纸面富贵迷人眼,说的估计就是这种状态。整个社会风气、市场氛围开始变得焦灼、焦躁,不是因为挣不到钱,而是觉得钱挣得太慢了——为什么我要现在才挣到10个亿,你看某某某的市值都过亿美元了。大家开始变得不淡定,尤其是那些离龙王近的群体,他们接到了大量水,也急于把自己的水以各种说辞卖出去,或者用出去。可以回想一下,前几年,整个投资市场里面最大的困扰在于,怎么把手上的一大把钱投出去。人性在龙王下雨时发生的这种变化,表现在方方面面。VC、PE是这样,一级市场是这样,二级市场更不用说了。年是一个典型,股票市场在年上半年加速上涨,整个投资市场都非常焦虑。那时候你会发现,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边疆小镇:每一个人都成了股神。大家吃着烧烤,谈着股票,人人都可以买到涨停板,人人都觉得自己账面上有很多钱。
整个世界都陷入了虚假繁荣。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说靠印票子能够解决经济问题、结构问题,那人类社会最发达的国家一定是津巴布韦。我拿到过的最大面额的纸币来自津巴布韦。那个从津巴布韦出差回来的朋友给我带了两沓票子说:“管老师送给你,从今天开始你财务自由了。”我一看,根本不用两沓,一张就可以财务自由了,因为那一张纸币的面额是万亿。从宏观指标上看,在金融上行周期或者是资产泡沫的时候,M2呈两位数的增长,社会融资总量飞速滚动。这种情况下,玉皇大帝让龙王鸣金收兵了,虽然龙王还是会下一点雨,但他的虾兵蟹将全都回去了,也就是说,整个影子银行都没了。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探讨,但我今天跟大家探讨的不是这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人性问题,因为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人性和货币幻觉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流动性收紧的时候,大家觉得坏了,资本寒冬来了。这个时候人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过去的积极创业、投资转向保守、谨慎、爱学习。在金融整顿以后,整个市场情绪、流动性、投资方式、融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从金融上行周期或者金融资产泡沫化阶段,一下子逆转到了金融下行或资产缩水阶段,人们变得保守,不愿意投资,现金为王。形势似乎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这个转换点大概在年。最顶级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都开始缺水,项目挺看好的,但是对不起钱还没募完。这种保守、谨慎、恐惧、害怕的情绪逐级传递,开始在整个产业链条蔓延。于是人们都在想:怎么一下子到了这种境地?我们该怎么办?03两种模式商业的崩塌什么叫模式商业呢?就是以创造商业模式为模式的商业模式。这句话听起来有一点绕。我们具体看一下,模式商业有两种。第一种,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高周转模式。不能说这种模式不好,这种模式在过去10年的金融上行周期非常成功。高周转从财务上来讲非常简单,同样一笔资金,你一年能转两次,我如果能做到三次四次,我的资金利用效率会比你高2-3倍。那融资成本相当于变相的摊薄了,这是过去十年地产金融黄金期特别重要的模式,它的成功是建立于龙王持续下雨的基础之上。当然,也有些金融机构和地产公司特立独行,比较谨慎。我跟很多这样的企业交流过,因为他们在过去踩过坑、爆过雷、亏过钱,有点害怕,胆子不够大。当别人贪婪的时候,他们的恐惧并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嘲笑,但现在看来,人家是对的。大部分企业还是被卷入了金融扩张的洪流。有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清华的、北大的不如胆大的,抛开正确与不正确,如果用在龙王持续不断下雨的环境中,这个话也没错,要让资金高周转,充分利用原始资金,用杠杆工具把资金的使用效率放到最大。过去10年我们看到,即便是传统金融业态,包括银行、信托、保险、资管、担保、典当等等各种业态,都玩起了这种模式,用自己的资本金撬动杠杆,让它转的更快。在这个过程中,金融风险实际上在不断累积,藏在企业后院的从手榴弹变成炮弹、炸弹、原子弹、氢弹,时间越久,未来爆炸的当量和杀伤力越大。第二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估值模式。有的企业靠业绩,有的企业靠估值,培养业绩不容易,但吹高估值容易的多,有时候靠讲个故事就够了,尤其是在龙王下雨的时候。过去十年市场雨水不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很多新经济企业基本就是完全靠估值。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开始画饼讲故事。创业者先把故事讲给投资人听,然后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起讲给市场听,动辄十亿百亿估值。不可否认,互联网企业的初期需要重资本投入,烧钱换流量,但不管前期怎么烧钱,最终都是为了盈利,一开始亏损可以讲故事说是为未来打基础,但很多企业干了很多年也没有一分钱利润。在资本红利的诱惑下,不管是投资人、创业者还是上市公司,人性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个模式尽管不盈利,但是很多人开始相信它,相信他今天的不盈利是为了明天更大的盈利。毕竟这个创始人是毕业于名校的学霸,毕竟他的合伙人都是华尔街和硅谷回来的,而且他们的模式完全是在打造生态闭环,简直是完美的项目。这些项目到各地去跟地方政府谈事,地方的领导也觉得这个项目太牛了,国际主流的投资机构都愿意给钱,国内的知名投资机构更是抢着给钱,这么多机构给我们背书,我们地方政府还怕什么?于是地方的各种产业基金也入局了。原本这种企业必死无疑,但龙王一下雨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样的企业不仅没死,还不断融资,甚至快速实现IPO,成为揠苗助长的独角兽。第一部分,以海外资金主导投资的独角兽,主要到美国、香港地区上市,赚的钱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估值的价差以及不同资本市场的价差。第二部分,以中国本土投资机构主打的投资企业,大部分在中国大陆A股市场上市,赚的钱也是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二级市场在资金泛滥的时候更有溢价。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成功实现了IPO,其实也不代表什么,上市了如果持续不能盈利,一样可以退市。如果盈利不达预期,一样可以破发,甚至跌破几年前的估值,小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市场最终是有效的。等到业绩报表公布的时候,大家才发现那些天花乱坠的故事相当一部分是假的,是货币红利之下的资本幻觉。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突然一下子被挡上了一个大铁块,要想办法停下来。有的停不下来,因为这种变化导致心肌梗塞骤停。很多过去做的很好的企业低估了形势的严峻性,不仅没有提前收缩过冬,反而继续扩张,现在这些企业是最难受的,我就不点名了,大家可以去看看融资市场。有些企业家先知先觉踏准了节奏,在龙王收手之前及时的调整资产负债表、降低杠杆,卖掉一些资产,现在过的还不错。但是真正能够化危为机的,几乎没有。有的企业想转型,但发现传统企业转型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他们习惯了高周转、高杠杆、高估值的商业模式,现在用盖房子的方法去搞科技,很难行得通。金融周期的逆转导致这两种模式型商业开始出现崩塌。水管子一拧紧了,发现水没有了,或者龙王那里拿到的水更贵了,过去花了很多钱、布了很多局,现在突然发现全部变成了资金端负债端的压力。这就是目前几乎所有企业都不得不面临的困境。活下来,这个在过去十年从来不会思考的问题,在今天突然真正的成了一个问题。04反思:是泡沫还是骗局?资产价格的上涨变成泡沫,泡沫最终看上去成了一场骗局。在金融上行周期,在资产泡沫化的时候,大家觉得只是一个泡沫,顶多遭受些资本损失,但到了金融下行周期,你发现很多泡沫变成了骗局,典型的就是乐视。我们不能说这些人一开始就是骗子,但不管怎样,最后他们讲的那些令人窒息的梦想的确变成了令人窒息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说是一场“骗局”了。
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投资人,大家反思一下,过去几年有多少人是真正聚焦于企业的内生增长?极少。大部分人,是靠企业的估值泡沫在成长。就像大家喝啤酒,喝的不是底下的酒,而是喝上面的沫。
如果说一直处于金融上行周期,东海龙王不断下雨,这个模式是没有问题的,击鼓传花总能传给下一棒。A轮交给B轮,C轮再加一轮,甚至有些互相抬轿子,大家都觉得不错把估值再往上拱一拱,再交给D轮,D轮之后还有E轮,E轮之后还有中国股民。
大部分人根本不是想陪伴一个企业成长,只要最终能实现IPO,投资就成功了,创业者也可以套现了。谁为此买单?
显然,广大股民再次成功成为了接盘侠。
其实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聪明的很,在这个过程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有问题。很多比较耀眼的明星项目,创业者对于这个套路玩得门儿清。以至于和一些知名的投资人交流的时候说,现在这些创业者贼精,他们哪是为公司融资呢,他们是toVC融资,他们的目的就是从我这融到钱,然后再转到下轮去。
虽然很扭曲,但很多投资人也就接受了,有钱为何不赚?
创业者也越走越歪,最终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我那年带一些企业家到瑞士游学,正是中国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非常火爆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家下车就开始给瑞士的世界强企业指导工作,你看看你们干了一两百年怎么才到这个规模?你们完全可以用上市公司+PE的模式做大规模,做大资金端,做大资产端。在中国,花10年就可以做到你年的规模。
其实瑞士是个特例,很多国家也在发生和中国市场一样的故事,因为他们的“雨”下得也不小,比如最近上市失败的Wework,uber等等。
现在形势变了,很多人、很多商业模式、很多投融资行为都开始露出了真面目,就像巴菲特说的,潮水退去我们才知道谁没穿泳裤。这个道理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大家都耳熟能详。
但是你会发现:
潮水退去的时候,绝大部分人还是没穿泳裤。
这些人有的是故意的,就是在浑水摸鱼;有的是以为自己穿了泳裤,但退潮之后才发现泳裤早就被冲掉了。但不管怎样,现实是残酷的,离开了雨水的滋润,一大批流量型、烧钱型、模式型企业的确有点活不下去了。有的人还在为自己的梦想辩解,但在外界看来,两者都是一样的,别人说你是骗局也没毛病。
资本市场也给出了最真实的反应。很多所谓的独角兽变成了毒角兽,开始刮骨疗伤。过去那些热钱追你的时候有多疯狂,今天他们离你而去的时候就有多恐慌,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绕不过去。没有人能够逃离周期,没有人能逃离人性。
二级市场的估值泡沫最先开始出清,然后就出现了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进而向一级市场传导。二级市场先传导到IPO,IPO传导到pre-IPO,再往前传到D轮、C轮、B轮、A轮,一些过去被封为标杆的独角兽公司不只是破发,甚至还跌破了C轮之前的估值,PEVC辛辛苦苦投了好几年的明星项目,一夜之间竟然亏损了。甚至有些企业的市值已经跌破了历史融资额的总和,也就是说,卖掉整个公司还不够回报投资人的那些本金。
一时间市场又热闹起来,金戈铁马,处处可以听到金属碰撞的声音,镰刀和收割机短兵相接。
韭菜们第一次醉卧场外,看着收割工具之间的自相残杀。
这种情况一时半会还结束不了,这个时代真的变了,龙王一时半会不会回来了,或者即便回来也不会带虾兵蟹将回来,顶多自己回来轻微打一个喷嚏。
原因很简单,再下雨会造成更严重的泡沫,到时候更难收拾。
往外看,有日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教训,逆周期调节的力度真的不能过猛,不然会失控。
往内看,有我们过去十年宽松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9年、年、年三轮大宽松解决了很多短期的周期性问题,但也造成了很多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05中国仍是创业和投资最好的选择激情过后,一切都应该回归本源。国家要加快改革转型,企业要做好科技创新,中国之所以以最高层级的政策来支持搞科创板、搞注册制,也是希望能够用资本市场助推科技发展,这是目前政府和市场的共识。
不管是成熟的企业家还是年轻的创业者,都要抛弃幻想,老老实实去赚企业内生性增长的钱,喝啤酒要喝底下的酒,不能光喝沫,以后也没沫让你喝了。大部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从横向的流量扩张到纵向的流量变现。大家都知道,过去几年流量型公司是最受追捧的,跟整个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关系,但现在大家基本已经形成共识,流量红利真的过去了。互联网公司的获客难度和获客成本都在增加。前两天王兴有一篇内部讲话我觉得讲的很好,手机数量也到了天花板,都在拼命卸载APP,而不是装载APP。也就是说,横向的流量扩张确实遇到了瓶颈。横向流量扩张型公司必须转向纵向的流量变现。
如果无法实现这种惊险的一跃,很多流量型公司可能会因为资金链条的断裂而死掉,这个过程会极其惨烈。不要再和市场说总有一天会流量变现的,现在市场就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和业绩,做不到就被市场淘汰。
第二个变化,从过去习惯的大而不能倒到小而美。凭借故事和估值吹大的大公司会加速露出马脚,市场会越来越多的接纳小而美的公司。这些公司可能规模不大,但是做得很精致,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增长,但非常稳定。在它的细分行业里,它拥有独特的优势,甚至算得上是独角兽,这有点像大家说的隐形冠军,这样的公司会更多受到市场一级和二级投资人的青睐。那些所谓大而不倒的公司,那些一直在扩张停不下来的公司会越来越危险。
第三个变化,从快速扩张到稳健集约经营。在过去这十年,或者过去二十年里面,中国出现了很多骤然崛起的巨无霸,他们一度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在未来,市场会青睐那些稳扎稳打的企业,速度可能没那么快,但这些企业的扛风险能力,存活能力可能更强,不会起伏那么大。那些快速扩张的企业除了极个别能保持稳健之外,大部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可能两三年前它还是明星,活跃在各种场合,两三年以后就几乎看不到它,已经销声匿迹了。
第四个变化,从赚快钱到赚慢钱。因为现在赚快钱你也赚不到了,龙王不下雨了,人民群众也开始醒悟了,踩了很多坑,爆了很多雷,商业模式也发生了逆转,发现赚钱没那么容易了。从金融投资尤其是VC/PE的角度看,过去十年比较容易赚到快钱,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低价买,高价卖,但这完全是建立在不合理的流动性基础之上的,这个过程不太公平,现在到了矫正的时候。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运气最好的是年代末到年代初出生的人,他们的成长期正好是年代到21世纪头十年,正好搭上了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快速膨胀的上升电梯。很多行业有大把的机会,只要愿意干、勤奋,就可以抓住机会赚到钱,甚至是一夜暴富。
年以后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压力越来越大。经济金融的红利在消退,带走了大把的赚钱机会,似乎各行各业都满了,机会似乎都被看到了,能想到的赛道都站满了人。旧时代给他们留下的是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上一代人靠买房实现了财富增值,但却给后代人留下了一个高不可攀的房价。理解了这个变化,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个时候出现了很多佛系青年:
因为人很难逆势,被房价和经济基本面制服了,佛系成了最后的疗愈方式。
简单总结一下,因为龙王不再下雨,从天上到人间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适应,进而进化。
悲观和乐观都没有必要,我们需要的是客观。
中国市场可能会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大市场。我们既有数以亿计的中产阶级,又有超过一半人口的下沉市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和愿望就是中国市场的希望。
中国的人均GDP水平只有不到1万美元,还有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大量的市场空间等着有理想的企业家去填满。即便是内外环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依然是创业、投资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我们看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人口数量、产业聚集度、投资密度依然是最高的,而且这些地区和另外中国其他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今天,我给大家讲了几个故事,从天上的变化讲到地上的变化,我们要适应天上的变化,我们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审时度势,抓住地上的机会。
最后祝大家好运,谢谢!
你认为货币幻觉消失后,散户们该如何从一地鸡毛中发现那支令箭?
欢迎各抒己见,留言分享。
责编
唐卫平·编辑
杜海·校对
王晓然
本社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正经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s/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