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篇文章
题图:阿默斯特学院招生办公室。
作者:万晓峰,现任美国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College)录取办公室国际招生录取主任,有多年美国大学招生办工作经验,译有《升学之道》。本文来自:一土教育(ID:etuedu)。
写在前面:
我叫万晓峰,是美国美国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College)录取办公室国际招生录取主任。第一次接触一诺和了解“奴隶社会”是在年的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上。一诺作为嘉宾来分享一土的创新实践,我被她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对中国教育深邃的思考迅速圈粉。在晚宴招待会上,我跟一诺和一众对教育公平充满热情的伙伴们还临时成立了“全球教育公平联盟”,誓为提升教育公平做出努力。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讲讲我的职业经历,虽然我的故事没有多么跌宕起伏,本文也没有太多心灵鸡汤,但作为行业中不常见的中国人,我希望通过对自己经历和背景的分享,让未来想进入美国招生行业的同伴们有路可寻。如果能在指引道路之外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坚持梦想的勇气,和一个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那我更是荣幸至极。这次回中国,借着新译作《升学之道》出版之际,在12月22日(本周日)下午,我也会在一土做一个分享,文后可以报名来到现场和加入直播。很期待能跟一诺重聚,与一土教育的义飞一同探讨教育热点话题以及教育公平下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年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与一诺和同行探讨教育公平问题。
在美国高校做招生官的中国人并不多,在最顶级院校招生办的更是寥寥无几。没有前车之鉴,一路都是在摸索中前行。
年我从波士顿学院林奇教育和人类发展学院(BostonCollegeLynchSchoolofEducationandHumanDevelopment)毕业,获得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HigherEducationAdministration)专业的硕士学位。专业里有一门必修的实践课,可以到波士顿地区各个高校做带薪实习。我很幸运被自己所在的教育学院录用为研究生招生助理,负责招生办日常的行政辅助工作。
作为系里整个年级唯一一名国际学生,这份助理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可以将自己独特的国际学生背景和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系统的学习相结合,作为“桥梁”来帮助更过跟我一样的国际学生了解美国大学。大学招生官这份职业恰好与我的想法契合。
可是,作为文科生,想要在美国找工作,谈何容易。
招生行业是美国人主导的行业,作为英语不是母语的外国人很难在申请中占优势,再加上需要工作签证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虽然投出了40多份简历,大多都杳无音讯。过程虽不顺,但我始终坚信自己独特的中国背景和学术优势可以为美国大学带来不一样的视角。终于,在面临签证快到期的焦虑中,我收到了美国著名天主教文理学院–圣十字学院(CollegeoftheHolyCross)发来的工作邀请,担任招生办助理主任一职。我如愿开始了招生官的工作。
▲圣十字学院校园,作者摄。学院创建于年,是美国唯一一所天主教耶稣会(Jesuit)文理学院,位于马萨诸塞州伍斯特。
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我格外珍惜;对学院的器重和信任,我更时常感恩在心。入职第一年,我被安排负责美国本土的招生,与办公室其他美国招生官做着同样的工作。虽然有研究生院时的学术和实践铺垫,但真正投身招生行业,我发现自己需要从最基本的学起。
作为华人招生官的挑战与机遇
当时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站在上百个来访校的美国学生和家长面前做一场一个小时的宣讲,而是担心在与他们的沟通过程中自己没有代入感,不能够通透地理解他们问题的真实意思和背景,因而答非所问或者不能产生同理心,因为毕竟我没有亲历过美国本地的高中教育和由高中进入大学的过程。
有一次,一位纽约长岛的父亲打电话来咨询奖学金的问题。他说他一个人需要养活四口之家,而他一年只有12万美金的年薪,所以想知道学院能为他提供什么样的财政补助。
对一名有经验的同事来说,他能够很迅速的勾勒出这名父亲的处境:年收入12万在长岛估计只能压到家庭年收入的平均值,缴完税后一个月剩大概6-7千块,一个四口之家每人也就一千多。去除家庭必需的开支,其实这个家庭根本存不下任何钱,甚至还可能欠信用卡债,因此获得按需补助的机率会很大。
而对当时的我来说,我只能理解一些表面意思:一个年薪高达12万的人竟然还需要补助?所以,我当时必须抓住任何能与学生和家长沟通的机会,去吸收不同的信息,让自己对所服务的对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刚入职不到一个月,还没等我缓过神来,我就被派往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最大城市休斯顿拜访当地高中。那是我第一次单枪匹马代表学院出差,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浸入式招生速成班”体验。虽然资历高的同事曾亲自带我到学院附近的高中做过拜访,从如何跟高中前台“大妈”打招呼,到如何跟学生交谈都亲身示范,但要一个人应对所有的细节,还是不自觉感到紧张。
这种紧张感或者说是因为缺乏经验而感到的不自信,一直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经历过完整的一轮申请季,对所有环节都熟悉后,才慢慢在交流中开始变得更加自在和言之有物。
▲年4月1日,与圣十字学院招生办的同事们拉着“恭喜”的横幅,欢迎刚被录取的届新生。取景地是我每周都要做好几场校园宣讲的礼堂。照片来自圣十字学院招生办。
在美国本土招生的经历,让我对美国招生行业有了第一手的了解。我发现,负责美国国内招录工作的同行中,很少有像我这样嫁接到美国的外国人。去开区域性年会,常常发现我是唯一一个亚洲面孔或者外国人,这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在行业里的独特性,更看到了自己族群的欠代表性。独特性在于很少有中国人在美国做国内招生,我的经验将对以后想进入行业的同胞具有借鉴意义。欠代表性在于行业中很少听到自己族群的代表声音,更缺少榜样可以借鉴。因为刚入行,资历尚浅,能够有学习的机会我已经感到非常珍惜了。
第二年,虽然工作范畴还是以美国国内为主,我代表圣十字学院第一次到访了中国大陆和香港,开启了学院在国际上的招生步伐。入职时我数了一下,吃惊地发现全校将近三千名学生中,只有9名中国学生,跟同水平的学校相比,差距很大。到中国的访问让学院从每年只有十几名中国申请者一下翻了几番。
但我渐渐觉得,要想在美国国内招生行业里崭露头角,作为一名外国人总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局限;而国际招生如果仅限于东亚,又无法让我真正实现成为美国与世界间“桥梁”的职业梦想。为了能寻找一个更有助于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我开始寻觅其他机会。
走遍全球,网罗英才
年8月,我非常荣幸地被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College)录用,担任招生办副主任、国际招生录取主任一职。接到录用电话的时候,我被告知可以在一个星期内给出答复,而我迫不及待地当场就给了回复。放下电话,我激动得从办公室走到外面透气,心里极度憧憬在新平台上的机遇和挑战。
▲阿默斯特学院校园,作者摄。学院创建于年,是美国最顶级的文理学院,位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
阿默斯特学院是美国最富盛誉的文理学院之一。学院在很多方面都引领着美国高等教育的趋势,例如多元化社区的创建、对国际学生的投入、以及对博雅教育的推广等。我的工作职责主要以统筹学院国际招生和录取事务为主,带领国际招生团队为学院在世界各地搜罗人才。这让我兴奋不已。
兴奋的原因不光是因为我终于可以将自己的工作放眼世界,还因为阿默斯特学院有着美国绝大多数大学望尘莫及的财政实力(校友捐助基金总额29亿美金,而学院只有名学生),更重要的是舍得在学生身上投入。学院是美国为数不多(只有四所)为所有有需求的学生(包括国际学生)提供全额按需助学金补助,并消除了助学贷款的高校,而且不会因为申请者来自贫困家庭就将其拒之门外。
▲我负责的国际招生团队一年之内在世界上的足迹。这张地图悬挂在我办公室的墙上。
有了学院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我和我的招生团队在海外招生时,会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寻找真正优秀的学生身上,尤其是来自寒门的优秀学子。
从津巴布韦贫苦人家走出来的罗德学者
Itai是一名寒门学子的典型代表。
Itai来自津巴布韦,一个失业率常年徘徊在80%-90%的多灾多难的国家。他出生于一户贫困家庭,在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就扛起了与妈妈一起照顾感染了艾滋病的阿姨的重担。这段本不应属于他这个年龄的经历促使他从津巴布韦一路走到了到阿默斯特学院,现在又跨入了牛津大学。
年12月,Itai成功入选年罗德学者。罗德奖学金被誉为“全球青年诺贝尔奖”,是年由英国慈善家塞西尔·罗德(CecilRhodes)创建,致力于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入选者将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牛津大学攻读学位。Itai是当年津巴布韦全国仅有的两名入选者之一。
在他的罗德奖学金申请中,他写到,“虽然我的阿姨还不到40岁,但她看起来像是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在与病魔抗争了五年后,Itai悲痛地亲眼看着阿姨离开。而此时,医院的一次罢工,才15岁的他必须将重病缠身的弟弟接回家照料。再次面对家人病危,Itai痛苦不已,但又束手无策。“在我弟弟奇迹般活下来后,我知道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医师科学家,不光为了我的家人,也为了整个国家。”如今,Itai已经开始了在牛津大学的生涯,攻读分子生物学。他有志在未来帮助津巴布韦改善其医疗条件,让更多人免受阿姨和弟弟所遭受的痛苦。
▲年到访津巴布韦时与阿默斯特学院津巴布韦的校友和新生合影。左一是Itai,左二是阿默斯特学院校董ArthurKoenig先生。Arthur设立了一个助学金项目专门资助来自非洲和拉丁美洲最贫困家庭的学生,Itai曾是受益者之一。
让更多人因为教育,看见更大的世界
非洲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Ittakesavillagetoraiseachild”(孩子成功的背后需要一整个社区的努力)。Itai的成功虽与他内心强大的驱动力分不开,但能走出津巴布韦,功不可没的是在他背后为像他一样的寒门学子提供无私支持的人。Itai在高中最后一年,因出类拔萃的学业表现,和寒门背景,被津巴布韦一家非营利性组织USAP(UnitedStudentAchieversProgram资优生联合项目)选中,帮助他准备美国顶尖学府的申请。这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USAP于年创建于津巴布韦美国大使馆教育文化处,后来跟随创始人RebeccaZeiglerMano女士于年迁入她创建的一家非营利性机构EducationMatters,旨为津巴布韦最优秀的寒门学子提供一条通往世界顶尖学府的途径。通过一年的集训营和工作坊,被选中的学员会得到关于申请海外顶尖大学方方面面的准备。
在成立至今的20年内,USAP已经向美国最顶尖学府输送了四百多名来自津巴布韦的寒门学子,并全部获得奖学金。其中很多毕业生已经回到津巴布韦,或者正在世界其他地区为国家和整个非洲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在每年拜访津巴布韦期间,我都会到USAP与学员见面,解答他们关于申请美国大学的问题,并期待在随后的申请季从他们当中甄选到合适的新生。
▲年11月,在西班牙毕尔巴鄂举行的国际学校协会年会开幕式上,USAP创始人RebeccaZeiglerMano女士做了开幕的主旨演讲。(屏幕上的照片中是我年到访津巴布韦时与即将入学的USAP学员和她妈妈的合影。Rebecca依托USAP的成功,筹集到了足够的善款,创建了USAPCommunitySchool。学校即将于年1月份开学,专门为寒门学子提供优质的教育。Rebecca本科毕业于布朗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是养育了三个女儿的母亲。)
USAP在津巴布韦的成功,让其他国家的美国大使馆教育文化处纷纷效仿。现在,项目已经发展到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不同国家,扶持当地有理想、有抱负的寒门学子。
创始人Rebecca没有就此打住,她联合非洲大陆其他国家专门为寒门学子开辟留学之路的非营利性组织,成立了现在非洲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扶持网络—TheHALIAccessNetwork(贫困资优生通途网络,其中的HALI指的是high-achieving和low-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s/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