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Republika;英文名称:TheRepublicofLatvia),简称拉脱维亚。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位于东欧平原西部,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全国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平方千米,内水面积平方千米。
拉脱维亚是单一制国家,由个自治市和9个直辖市组成。拉脱维亚人属于波罗的人,文化上接近立陶宛人。拉脱维亚语属于印欧语系,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波罗的语族仅存的语言。
拉脱维亚地形以平原、低地和低矮丘陵相间,四分之三地区在海拔米以下,最高点海拔米。拉脱维亚海岸线长千米,里加湾深入内陆。全境地势低平,东部和西部为丘陵。边境线总长千米,其中海岸线长度千米。平均海拔87米,地貌为丘陵和平原,以灰化土为主,约一半多为可耕地。
拉脱维亚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毫米,较湿润。夏季白天平均气温23℃,夜晚平均气温11℃,冬季沿海地区平均气温零下2~3℃,非沿海地区零下6~7℃。平均年降水量毫米。湿度大,全年约有一半时间为雨雪天气。
拉脱维亚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年3月29日成为北约成员国,年5月1日加入欧盟。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成员国。年1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
拉脱维亚共和国(TheRepublicofLatvia)
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平方公里,内水面积平方公里。
.4万。
拉脱维亚族占62%,俄罗斯族占25.4%,白俄罗斯族占3.3%,乌克兰族占2.2%,波兰族占2.1%。此外还有犹太、爱沙尼亚等民族。
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通用俄语。
主要信奉基督教路德教派和东正教。
里加(Riga),人口63.26万,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21.4℃,全年平均气温6.7℃。
独立日(国庆日):11月18日
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与爱沙尼亚,南与立陶宛,东与俄罗斯,东南与白俄罗斯接壤。国界线总长公里。平均海拔87米,地貌为丘陵和平原。
拉脱维亚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中间类型。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21.4℃,夜晚平均气温11℃。平均年降水量毫米。
公元10世纪,拉脱维亚建立早期的封建公国。12世纪末至年,被日耳曼十字军侵占,后归属德利沃尼亚政权。~年,先后被瑞典、波兰—立陶宛公国瓜分。~年,被沙皇俄国占领。~8年,拉东部和西部分别被俄罗斯和德国割据。8年11月18日,拉成为独立的共和国。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秘密条约,拉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年6月,苏军根据苏拉双边友好协议进驻拉,建立苏维埃政权,同年7月21日成立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5日并入苏联。~年,被德国侵占。二战结束后,重新并入苏联。年5月4日,拉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恢复拉脱维亚独立的宣言,并改国名为拉脱维亚共和国。年8月22日,拉最高苏维埃宣布拉脱维亚共和国恢复独立。同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拉独立。9月17日,拉加入联合国(具体可查看世界历史网《拉脱维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的相关介绍)。
拉脱维亚政局基本稳定。年1月,新团结党、新保守党、KPVLV党(意为“国家属于谁”)、为了发展党、民族联盟组成新一届联合政府,新团结党成员卡林什任总理,任期至年。
年7月6日,拉脱维亚议会通过决议,恢复年拉独立初通过的宪法。宪法规定拉脱维亚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任两届,总任期不超过八年。总统任命总理并授权其组成政府(须经议会简单多数通过)。
拉脱维亚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由名议员组成,任期四年,议员由18岁以上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参选党必须获得5%以上的选票才能进入议会。本届议会是年10月选举产生的第十三届议会,共有7个议会党团,其中和谐社会民主党23席,新保守党16席,KPVLV党(意为“国家属于谁”)16席,为了发展党13席,民族联盟—一切为了拉脱维亚及祖国自由联盟13席,绿色农民联盟11席,新团结党8席。现任议长伊娜拉·穆尔涅采(InaraMurniece),女,民族联盟成员,年11月连任拉第十三届议会议长。议会领导机构为议会主席团,由主席(即议长)、两名副主席、秘书长和副秘书长5人组成。议会下设15个委员会,每年举行春季和秋季两次会议。
拉脱维亚总统埃吉尔斯·莱维茨(EgilsLEVITS),年7月就职,任期4年。
拉脱维亚现政府于年1月成立,成员名单如下:总理克里什亚尼斯·卡林什(KrisjanisKARINS,新团结党),外交部长埃德加斯?林克维奇斯(EdgarsRINKEVICS,新团结党),财政部长亚尼斯·雷伊尔斯(JanisREIRS,新团结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阿尔提斯·帕布瑞克斯(ArtisPABRIKS,为了发展党),卫生部长伊尔泽·温凯莱(IlzeVINKELE,女,为了发展党),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部长尤瑞斯·普采(JurisPUCE,为了发展党),副总理兼司法部长亚尼斯·博尔丹斯(JanisBORDANS,新保守党),教育和科技部长伊尔嘉·舒普林斯卡(IlgaSUPLINSKA,女,新保守党),交通部长塔利斯·林凯茨(TalisLINKAITS,新保守党),经济部长拉尔夫斯·耐米罗(RalfsNEMIRO,KPVLV党),内政部长桑迪斯·吉尔根斯(SandisGIRGENS,KPVLV党),福利部长拉莫纳·帕特雷维察(RamonaPATREVICA,女,KPVLV党),文化部长达采·梅尔巴尔德(DaceMELBARDE,女,民族联盟),农业部长卡斯帕尔斯·盖尔哈尔兹(KasparsGERHARDS,民族联盟)
拉脱维亚设有个区和9个全国级市。
拉脱维亚最高法院院长伊瓦尔斯·比奇克维奇斯(IvarsBICKOVICS),年6月就职。总检察长埃里克斯·卡尔梅耶斯(ēriksKALNMEIERS),年7月就职。
进入拉脱维亚第十三届议会的政党有:
(1)、和谐党(SocialDemocraticParty"Harmony"):反对党。由“和谐”社会民主党、拉脱维亚社会党组成。其主体“和谐”社会民主党由四党合并成立于年。现任党主席为尼尔斯·乌沙科夫斯(NilsUSAKOVS)。
(2)、新团结党(Unity):执政联盟成员。前身为年由新时代党(NewEra)、公民联盟(CivicUnion)和政治变革社团(SocietyforPoliticalChange)合并成立的团结党(Unity)。年,团结党先后合并5个地方政党组成新团结党。现任党主席为阿尔维尔斯·阿舍拉登斯(ArvilsASERADENS)。
(3)、民族联盟——一切为了拉脱维亚及祖国自由联盟(NationalAlliance"AllForLatvia!"–"ForFatherlandandFreedom/LNNK"):执政联盟成员。由一切为了拉脱维亚党(AllForLatvia!)和为了祖国和自由党(ForFatherlandandFreedom/LNNK)于年合并成立。年转为单一政党。现任党主席为莱维斯·津塔尔斯(RaivisDZINTARS)。
(4)、绿色农民联盟(UnionofGreensandFarmers):由拉脱维亚农民联盟(LatviasFarmersUnion)和拉脱维亚绿党(GreenPartyofLatvia)于年合并成立。未能进入年成立的新一届内阁。现任党主席为阿尔曼德斯·克拉乌泽(ArmandsKrauze)。
(5)、新保守党(NewConservativeParty):执政联盟成员,成立于年,中右翼政党,风行保守主义、反腐、亲欧路线。现任党主席为亚尼斯·博尔丹斯(JanisBordans)。
(6)、KPVLV党(Whoownsthestate,意为“国家属于谁”):执政联盟成员,年由拉独立议员阿尔图斯·凯民什发起成立并担任该党主席。KPVLV党在第十三届议会中获得16个议席,首次进入议会。
(7)、为了发展党(Development/For):执政联盟成员,年由拉脱维亚发展党、为了党和发展党三党合并成立。为了发展党在第十三届议会中获得13个议席,首次进入议会。现任党主席为尤里斯·普策(JurisPuce)。
拉脱维亚总统:埃吉尔斯·莱维茨(EgilsLEVITS),男,年出生于拉脱维亚巴尔噶斯市,童年时随父母移居德国。毕业于汉堡大学法律学院并就职德国东欧问题研究所。历任拉驻德国等大使、副总理兼司法部长、议员、欧洲人权法院法官。年5月29日当选拉新一任总统,7月8日宣誓就职。
总理:克里什亚尼斯·卡林什(KrisjanisKARINS),男,年出生于美国。先后就读于美国圣约翰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年移居拉脱维亚后长期从事经商活动。年参与创建拉脱维亚新时代党(新团结党前身)并出任议会议员。年起,先后任拉经济部长和欧洲议会议员。年任新团结党共同主席并被推举为总理候选人。年1月任总理。
伊娜拉·穆尔涅采(InaraMurniece)议长,女,年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市。年毕业于拉脱维亚大学经济文化系,进入政坛前担任记者、编辑,年辞去记者职务参加议会选举并成功当选第十一届议会议员,年9月当选第十二届议会议员,11月就任议长,年11月连任第十三届议会议长。
年拉脱维亚恢复独立后,拉脱维亚按西方模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年被正式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年遭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下降达20%。年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75亿欧元贷款援助,成功实施财政紧缩,年起恢复经济增长。年加入欧元区。
年拉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亿欧元,财政支出.2亿欧元,财政赤字1.亿欧元,占GDP总量0.6%。债务总量为.68亿欧元,占GDP总量40%。
拉脱维亚有泥炭、石灰石、石膏、白云石、石英沙等少量矿产。有1.4万个野生物种。森林面积.7万公顷,其中.6万公顷为国有林,覆盖率为49.9%。
拉脱维亚工业支柱产业有采矿、加工制造及水电气供应等。年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5%,其中制造业同比上升8.2%,采矿、采石业产出18.5%,电力、天然气供应产出增长8.2%。
拉脱维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年拉农业总产量万吨,同比下降11.6%。(资料来源:拉脱维亚中央统计局)
拉脱维亚服务业是拉脱维亚的支柱产业。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74%。
年拉脱维亚外国游客达.54万人次。主要来自立陶宛、爱沙尼亚、俄罗斯、挪威、瑞典、德国等国。拉主要旅游城市和风景区有:里加古城、尤尔马拉海滨、希古达和采西斯风景区、露天民俗博物馆、隆达列宫等。全国共有旅游公司主要有:拉脱维亚旅游公司(LatviaTours)、里加旅行社(RigaTravelAgency)、塔斯旅游公司(TasTravelAgency)、大学生青年旅行社(StudentandYouthTravel)、波罗的海旅游公司(BalticTravelGroup)等。
铁路:总长公里,其中公里电气化铁路,年铁路货运量万吨。
公路:国家级公路线总长3公里。年公路货运量万吨。
水运:内河航线全长公里。主要海港有里加、文茨皮尔斯和利耶帕亚。年拉脱维亚港口货运量万吨。
空运:有里加、文茨皮尔斯、利耶帕亚三个国际机场。波罗的海航空公司(AIRBALTIC)创建于年,是拉唯一的国际航空公司,国家占99.8%股份。年,里加国际机场客运量为.8万人次,同比增长12.9%。里加现有直飞莫斯科、伦敦、曼彻斯特、斯图加特、维也纳、巴黎、罗马、米兰、法兰克福、都柏林、慕尼黑、布鲁塞尔、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华沙、特拉维夫、布拉格、塔林、维尔纽斯、基辅、奥德萨、明斯克、塔什干、伊斯坦布尔等地的国际航班。
输油管道总长公里,其中原油输送管道公里,石油产品输送管道公里。天然气输送管道公里。
拉脱维亚银行(央行)成立于年9月19日,年9月3日拉脱维亚银行恢复了可以发行货币的央行地位,年拉脱维亚银行正式发行拉特。拉主要商业银行及外国银行分支机构为:1.Swed银行(SwedBanka);2.SEB联合银行(SEBBanka);3.DnB银行(DnBBanka);4.Citadele银行(CitadeleBanka);5.芬兰北欧银行拉脱维亚分行(NordeaBanakFinlandLatviaBranch);6.Rietumu银行(RietumuBanka)。
(资料来源:拉脱维亚商业银行协会)
拉脱维亚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根据拉中央统计局资料,年拉进出口总额为亿欧元,同比上升8.8%。其中,出口总额.4亿欧元,同比上升7.2%,进口总额.6亿美元,同比上升10.1%。
拉脱维亚主要贸易伙伴为周边欧盟成员国和独联体国家,主要出口国为立陶宛、爱沙尼亚、俄罗斯;主要进口国家为立陶宛、德国、俄罗斯。对周边国家依赖程度较高。
主要出口商品是木材、木制品及木炭、钢铁、矿物燃料;主要进口商品为矿物燃料、机械用具及零配件、车辆及零配件。
截至年拉脱维亚企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存量72.3亿欧元。拉已同奥地利、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比利时、加拿大、中国、瑞士、捷克、丹麦、埃及、西班牙、爱沙尼亚、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克罗地亚、匈牙利、冰岛、以色列、意大利、韩国、科威特、立陶宛、摩尔多瓦、挪威、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新加坡、斯洛伐克、瑞典、土耳其、乌克兰、乌兹别克、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签署投资保护协定。
(1)、“阿尔达利斯”啤酒厂(Aldaris):拉最大的啤酒酿造企业,有余年历史。主要生产各种啤酒和无酒精饮料,年销售额近3万美元。产品出口爱沙尼亚、立陶宛、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
(2)、“莱依玛”巧克力厂(Laima):拉最大的巧克力糖果生产企业,4年建厂,年销售额0多万美元。主要产品有:巧克力糖、巧克力糕点、奶糖、水果糖等。产品出口美国、德国、以色列、瑞典、瑞士、爱沙尼亚、立陶宛和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
(3)、“格林戴克斯”制药有限公司(Grindex):波罗的海三国制药行业的龙头企业,经营范围包括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生产多种药品,包括几种专利产品,其产品销售到50多个国家。年公司营业额达1.39亿美元,增长6.9%,纯利润万美元,减少5.6%。在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俄罗斯有子公司,在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
年拉脱维亚居民平均工资4欧元/月,同比增长8.4%。
年8月23日拉脱维亚开始组建军队,11月成立国防部。现任武装力量司令是雷蒙茨·格劳贝准将(RaimondsGRAUBE)。国防力量由陆、海、空军和国民卫队组成。年前实行义务兵役,年1月开始实行军队职业化。根据本人意愿,军队与士兵签署3至15年的服役合同。军队实力计划维持在5人左右。在组建军队过程中,特别是年4月拉加入北约后,美、英、德、法及北欧国家提供了培训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协助。在北约支持下,拉同立陶宛、爱沙尼亚积极开展军事合作,统一三国安全事务。三国在北约框架内联合进行的项目有:波海的海国家联合区舰队(BALTRON)、波罗的海地区空情监控网(BALTNET)和波罗的海军事学院(BALTDEFCOL)。迄今,拉已同40多个国家的军队建立联系,同近30个国家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从年4月起,拉军开始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目前,拉在阿富汗驻军约人。在北约成员中率先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2%的水平,年军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4.4%。
截至年,拉脱维亚共有所博物馆、18家电影院、个文化中心、所图书馆和9家剧院。
拉脱维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允许私人办学校。大学实行公费和自费两种制度。/学年度在校学生41.8万人。其中学前班人数为9.2万,普通学校21.3万,职业学校为2.8万,高等院校8.4万人。主要高等院校有:拉脱维亚大学、里加工业大学、拉脱维亚农业大学、波罗的海俄罗斯学院、拉脱维亚医学院、拉脱维亚海洋学院、拉脱维亚音乐学院、拉脱维亚艺术学院等。创办于9年的拉脱维亚大学是建校最早的大学,现有13个院系。
拉脱维亚报纸和杂志主要用拉文和俄文发行。拉文报纸主要有:《拉脱维亚报》、《日报》、《独立报》、《经济日报》、《里加晚报》等。俄文报纸主要有:《今日新闻报》、《电讯报》(周报)。英文报纸有《波罗的海时报》(周报)。
主要通讯社有拉脱维亚通讯社(LETA)和波罗的海新闻社(BNS)。拉通社成立于0年,原为国家通讯社,年实行私有化,现有名记者和编辑人员,主要提供波罗的海三国新闻,用拉、俄、英三种文字发稿。波罗的海通讯社年成立于爱沙尼亚,于年在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成立子公司,主要提供北欧和环波海地区国家新闻,用拉脱维亚文、立陶宛文、爱沙尼亚文、俄文和英文5种文字发稿。拉有20多名驻外记者,主要在俄罗斯、立陶宛、爱沙尼亚、美国、比利时等国进行采访报道。现有多名外国常驻记者,其中50余名来自俄罗斯各大报纸、通讯社和电视台,其他来自中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波兰、芬兰、丹麦、德国、加拿大等国。路透社、德通社和新华社在拉设有记者站。
拉脱维亚全国和地方电视台有25家。分别用拉语和俄语广播。拉国家广播电台为公共电台,成立于5年,共有五套节目。一套用拉语广播,主要为新闻分析类节目,二套为拉脱维亚流行音乐节目,三套为古典音乐节目,四套用俄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播音,以新闻分析为主,五套以娱乐节目为主。其他主要广播电台还有:“FM”,“SWH”,“StarFM”,“FM.7”,基督之声广播电台、“SuperFM”等。
拉脱维亚全国和地方电视台有25家。拉脱维亚国家电视台(LTV)是拉最大的公共电视台,成立于年。商业电视台主要有:拉脱维亚独立电视台(LNT)、电视三台(TV3)和电视五台(TV5)。另有59家有线电视台,Balt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ms/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