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华人网原创
我想对于许多到过津巴布韦的中国人来说,“玛利亚”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一些稍微熟悉的津巴布韦朋友,经常会询问单身的中国男性,是否需要“玛利亚”?或者要给你介绍一位美丽漂亮的“玛利亚”。而当你加以拒绝或者未以托辞时,可能还会有女人直接到你面前向你做自我介绍,并向你说一些爱慕的话。不难理解,“玛利亚”的实质含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妓女。
我记得当初上学的时候学过,“玛利亚”是人们对上天圣母,夏娃之女的一个尊称,而不知为什么在津巴布韦“玛利亚”却成了妓女的代名词。是指她们都是一些美丽的女人,还是别有一些讽刺的意味?我们便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津巴布韦的“玛利亚”就是指那些靠出卖肉体和提供性服务来获取生活保障的女人们。
在津巴布韦的农村、乡下或小城镇,“玛利亚”可说遍地都是。我原以为只有没结过婚的职业女性才被称为“玛利亚”,但后期了解到只要是没有男人的女人都可称之为“玛利亚”。这些人提供服务的标准很低,一般在城镇的服务一次只收取5美元(大城市有可能10-0美元),而在贫困的乡下,大多数一次只收取美元。有些妇女为了照顾孩子,不方便到外边揽客,便提供长期性的包月服务,每月只收取0美元。
起初听到这些介绍时,我感到难以接受和不可理解。认为津巴布韦的妇女为什么这么自轻自贱,简直就是拿自己的身体当儿戏。可当我后来得知一些内情时,又不禁为这些妇女感到忿忿不平,同时也对她们抱以深深的同情。
由于津巴布韦特殊的一年划分为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每年只有四个月的雨季,其余八个月都是旱季。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基本都是靠天吃饭,没有任何农田水利设施,到了旱季,甚至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很多男人只顾自己的清闲快活,不顾情义,抛妻弃子,独自远走高飞,而老婆孩子便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没有经济来源,又没有条件种地,只能眼巴巴地瞪着眼睛挨饿。母亲为了保住孩子的性命,便只能忍辱负重,曲身下贱,靠出卖自己的肉体而换来一点收入和食物供孩子维持生命。我听本地工人们介绍,只在我们工作地附近的乡村,就有好几个已经有三四个孩子的“玛利亚”,被丈夫无情抛弃,失去了生活依靠,为了不让孩子饿死,只好卖身挣得一点收入。每当她们结束一位客人,便立即用挣来的钱买点食物,跑回家送给孩子,然后再重新返回,等待着招揽下一位客人。
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我都不由得感到心酸。我曾想如果我真遇到这样的母亲,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尽己所能,帮助她们。但是真正拯救这些可怜的妇女和孩子,改变她们生存的窘迫,又不是凭一己之力而能够做到的。最后还是希望津巴布韦政府和各社会团体,可以对这些妇女伸出援手,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拯救这些无助的“玛利亚”们。(文:平平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aoyingy.com/jbbwjj/6973.html